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拆除蔣介石銅像 賴清德因何急切

2015年03月02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3月2日發表黑白集文章説,紀念了20年的“二二八事件”,不知為何,受難家屬的怨怒並未隨時間消減,創痛和仇恨反而升高,今年各地更發生多起蔣公銅像破壞事件,令人遺憾。與此同時,臺南市長賴清德宣佈,將拆光臺南市校園內的14座蔣介石銅像,讓“威權”全面退出校園。

  不可否認,創痛的癒合需要時間洗滌,真相的追究更要有直視醜惡的勇氣;但是,經過20年的追悼賠償,經歷兩次政黨輪替的接力詮釋,還有人選擇用仇恨和暴力的方式來發泄,不能不説是受到政治仇恨的煽惑所致。在這種情況下,賴清德下令拆光蔣公銅像,是為了平撫創傷?或是在作自己的政治宣示?

  試想,當年各級校園之所以紛紛建起蔣公銅像,正是社會氛圍趨此而爭相跟進。而如果政治銅像不應進入校園,那麼,市長下令拆光校園銅像,算不算政治力介入校園?是不是另一種高壓威權?賴清德何不學學柯文哲,讓各校用i-voting的方式自行決定是否拆除,這樣也許比較近乎民主,也不會留下另一次政治暴力痕跡。

  賴清德的施政素有勤政和廉潔之名,是民進黨的熠熠之星;然而,他近來的政治態度卻有轉趨高亢的傾向,耐人尋味。這種轉變,可以有兩項觀察:其一,是賴清德為了擺脫“地方首長”的定位,以高調及強硬態度爭取全臺灣注目;其二,在與蔡英文角逐“總統”初選的計劃失敗後,持續維持高調,為爭取成為未來“閣揆”或搭檔人選鋪路。

  賴清德最近的出招,反映出他急求表現的焦慮心情:拆除蔣介石銅像似在迎合獨派口味,要求“西拉雅”正名列入“總統”政見是撈過界,拒絕出席議會則暴露他的霸氣。這些,一則有害其既有的溫和形象,二則可能局限了他的可塑性。要回報“獨”派的支援,賴清德要選對方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