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禍起蕭墻!臺灣面臨信心崩盤危機

2014年10月13日 10: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近日島內示警“臺灣面臨信心崩盤危機”。然而,臺灣禍起蕭墻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藍綠長年對立製造臺灣分裂風險,到近年學運、公安、食安意外頻傳,致令老百姓寢食難安。民間對於臺灣“利多”,例如經濟成長疊次上修難以同喜;對於臺灣“利空”,例如競爭力排名下跌卻感同身受。

  社論摘編如下:

  上下互不信任的結果,大我的道義擺兩旁,小我的利益擺中間。當小我侵害大我的“地雷”頻繁引爆,就形成今日整個臺灣疲於奔命的慘況,“這不叫信心崩盤危機,什麼才叫信心崩盤危機?”

  猶記政黨再輪替,兩岸關係改善,大陸游客來臺觀光,驚艷于臺灣社會的富而好禮,因而傳頌著“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美談。

  如今,臺灣社會突遇塑化劑、偽攙油、捷運殺人、高雄氣爆、夜店殺警、餿水豬油,到不正義食品等一連串橫禍,儘管不少評論仍執意怪罪“都是馬政府的錯”,但也有不少人赫然驚覺:“原來文明的臺灣社會、最美的臺灣風景都是假像!裝出來的文明一旦崩解,比土豪式的不文明更不堪!”

  何以自詡文明進步的臺灣,如此不堪現實檢證?我們要無奈地説,癥結在於民主法制之不彰。民主法制,原是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的最大政治成就,但隨著近20年藍綠惡鬥激烈,政治意識型態逐漸淩駕所有價值,包括最該珍視的民主法制精神也被統獨之爭所蠶食。“立法院”內“騙、吵、鬧”當道,密室協商取代理性辯論,多數黨未必比少數黨有優勢。司法體系也向媚俗傾斜,雷同的案情,前後例卻經常出現180度的兩極判決,難怪連法律專家也感嘆上法院如上賭場。

  在上者“騙、吵、鬧”,在下者有樣學樣,於是企業有意無意的詐騙防不勝防、兩群人互看不爽就私刑處分、一場街頭活動就可改變軍法審判制度、一場佔據府會的學運就可卡住重大貿易政策、一本書丟到臺灣地區領導人身上只是“剛好而已”……試問在各方分寸盡失下,誰還在乎“勿以惡小而為之”?

  面對立法部門的掣肘,行政部門既無大開大闔的空間與魄力,平日只能附和“小確幸”的主流論述以討好選民,臨亂則只能見招拆招。而小確幸的“糖衣毒藥”副作用又更甚于主政者的應變無方。

  “小確幸”一詞源於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原意指在規律的工作與生活中,忙裏偷閒的小小喜悅(例如喝瓶冰水),但流傳到臺灣,卻被無限演繹。年輕人説不想像父母輩成天綁在企業組織討生活,所以想開咖啡店追求“小確幸”;月光族説因為只賺22k,省吃儉用也買不了房,不如全花在自己身上追求“小確幸”;偽油業者當然也可以説,大家都想佔便宜,攙油又吃不死人,何不趁機撈點油水追求“小確幸”。

  更有甚者,當局還附和鼓吹“小確幸”,例如增加假日,連早已頒布的元旦假期都考慮彈性放寬,美其名為創造勞工“小幸福”。然而這種因為好施小惠,不顧配套,帶頭破壞規定的舉措,就跟高舉公平正義大旗,不顧配套,貿然推出證所稅的躁進一樣,都讓人看輕臺當局的能耐與智慧,從而又更助長社會“騙、吵、鬧”的氛圍。

  誠如知名作家暨旅美學者張系國近日在《亞洲週刊》撰文指出:“的確,怪‘這個政府’是最容易不過的……我倒很好奇,為甚麼沒有人怪小確幸?在我看來,錯就錯在小確幸。什麼是小確幸?講白了,就是‘獨善其身’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觀念…為什麼小確幸不管用?道理也極簡單,古人早就説過了﹕‘覆巢之下無完卵。’每個人都自私,你也小確幸,我也小確幸,個人要個人的小確幸、家庭要家庭的小確幸、公司也要公司的小確幸,結果呢?反而大家一起完蛋!”

  張系國這番話講得既痛心又客觀,著實值得每個有心人深思。

  最近連發的食安風暴,就像一面照妖鏡,照見藍綠兩黨的為政怠惰、照見老牌大廠的沉淪墮落、也照見民間應變的倉皇失措。最近連發的食安風暴,也有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臺灣社會逼到命懸一線的絕境,各方再不痛定思痛,反求諸己,其結果,真的就是大家一起完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