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楊氏風格”會否為林毅夫返臺開一扇窗?

2013年08月05日 08: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臺“國防部長”高華柱因洪仲丘案引咎辭職,“副部長”楊念祖上周接過“帥印”。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除洪仲丘案亟待解決外,臺軍還有不少案子懸而未決,林毅夫返臺案便是其中一件。評論説,楊念祖的“楊氏風格”是否會為看似無解的林毅夫返臺一事打開一扇窗,值得關注。

  評論摘編如下:

  正當陸軍下士洪仲丘被虐死案在島內鬧得沸沸颺颺之際,“國防部長”高華柱引咎辭職,“副部長”楊念祖上周接過“帥印”,可謂臨危受命。洪案是楊念祖上任後首件要面對的頭等棘手大事,倘若稍有閃失,難免會步上前任黯然下臺的後塵。不過,這位“文人部長”展現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工作作風:上月3萬民眾包圍“國防部”,楊念祖親赴火線,接下陳情書;出席洪仲丘紀念晚會,即使遇到激烈抗議,仍面不改色,且不忘安撫群眾。楊念祖敢言敢為,讓外界對他日後處理重大敏感事件的手法充滿了想像空間。

  平息洪案引發的民怨民憤固然是楊念祖迫在眉睫的任務,但此外還有不少案子懸而未決,林毅夫返臺案便是其中一件備受關注的案子。儘管“國防部”重申,林毅夫若返臺將送軍法機關處理,但楊念祖的“楊氏風格”是否會為看似無解的林毅夫返臺一事打開一扇窗,值得關注。

  原“國防部長”高華柱對林毅夫返臺案的態度強硬,幾年來沒有絲毫迴旋的餘地。楊念祖與林毅夫並沒有太多的淵源,在處理林案時沒有歷史包袱。此外,楊念祖過去從事學術研究時專研臺海軍事,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亦頗有心得,對林案或許會有與傳統軍人不同的看法。其實,論情論理,臺灣都沒有阻撓林毅夫返臺的理由。兩岸同根同源,本就是一家,當年只因歷史政治因素而隔絕往來,林毅夫泅水登陸,不過是“回家”,何來“叛逃”之説?即使根據島內法律,“投敵罪”等重大罪行的追溯期最長為30年,照此推算,林毅夫離臺已34年了,早就過了追溯期,臺當局不可以再向他追究法律責任了。

  30多年來,林毅夫都未能再踏足臺灣故鄉,正是有家歸不得,即使父親去世,也未能一盡孝道,在旁送終,這對他而言已經是“重罰”了。當下兩岸關係已進入和平發展的鞏固期,兩岸實際上亦不再是“敵對狀態”,臺灣軍方不妨放寬肚量,展示人道主義精神,讓林毅夫回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