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閻崑:不忍看下一篇隔海祭文

2013年07月24日 08: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3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7月4日在京舉辦專場報告會,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與全國臺聯會長、臺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聯袂為在場千余名兩岸青年做主題演講,圖為林毅夫在為兩岸大學生作報告。(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台灣網7月24日北京消息  本網專稿:《閻崑:不忍看下一篇隔海祭文》

    前些天,筆者有幸見到了林毅夫先生。那是在北京飯店的金色大廳,全國臺聯的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舉行報告會,請林毅夫和汪毅夫給來自海峽兩岸的一千多名青年學生作報告。一位是世界銀行副行長、著名經濟學家,報告的內容是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一位是全國臺聯會長、著名民俗學者,報告的內容是從俗諺俚語看臺灣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真要感謝活動的主辦方怎的就突發奇想,讓兩位堪稱“臺灣之光”的“毅夫”同臺作報告,自然是妙語連珠精彩超群,大廳裏掌聲笑聲喝彩聲時而響起,現場“high”到不行。

  在現場服務的我從臺下望上去,林毅夫風采依舊,只是眉宇間多了些滄桑,家事國事天下事,三十餘年過去,歲月如何不留痕跡?報告會進入互動環節,兩位報告人逐一回答學生的提問。提給林毅夫的最後兩個問題,一個是關於大陸改革發展與臺灣經濟的關係,另一個則是請解釋什麼是鄉愁?林毅夫用較多的語言回答了第一問,在回答第二問時,他只淡淡地説了一句:“至於問我什麼是鄉愁,鄉愁就是我想回家。”説完,他淡然一笑,但笑得勉強,笑得苦澀,笑得讓臺下懂他的我直想落淚。

  當天回家,林毅夫的那句話始終縈繞耳際,思想起曾經與他的神交,我竟然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索性起身,打開電腦,眼睛盯著螢幕,邊敲擊鍵盤,邊整理自己散亂的思緒——

  筆者關注林毅夫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我考入全國臺聯的《臺聲》雜誌任編輯,因工作需要,必須對兩岸關係的歷史現狀及涉及的人物有所了解,就在此時,聽説了林毅夫。但只知道有個臺灣人,是從金門泅水過來的。我在廈門眺望過金門,知道距離有多遠,第一感覺是這人身體一定很棒。

  由於家住北大西墻外,得地利之便,因而我家有了一個超大超棒的“後花園”,有相當一段時間,只要得閒,哪怕是晚間散步,夫妻倆一定要到北大校園裏走走,為的是感受中國最高學府的文化氛圍,沾一點靈氣。後來,有了小女,不到三歲,就把她送到了北大幼兒園的小小班,於是,每天接送,至少要來去兩次。

  北大幼兒園的小小班設在校園北部的朗潤園,那裏曾經是恭親王的皇家園林,幼兒園這邊當時還算齊整,但隔壁一處舊宅邸正在大興土木。站在不時掉下幾粒桑葚的桑樹下,我從等待接孩子的北大校工家屬口中得知這裡正在興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那時,已經從美國學成歸來的林毅夫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任職,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他的名字,已經多次出現在我們的《臺聲》上。

  那時的朗潤園附近還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小山上花木扶疏,路兩旁二月蘭盛開,小橋下魚戲田蓮,池塘裏荷花綻放,曲徑上落葉婆娑,籬笆上牽牛斗艷,小院裏黃柿滿枝,冰面上蒹葭蒼蒼……,真的是“四時之景不同”,而我帶著女兒“朝而往,暮而歸”,自然“樂亦無窮矣”。眼見著一處廢舊的宅邸變身為小橋映帶,花木扶疏,亭臺樓榭,曲徑通幽的院落,我每次接送小女時又多了一站必然逗留的處所。那天接孩子,正趕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掛牌,坐在中心對面的水泥預製板上,我給女兒講臺灣人林毅夫的故事。女兒似懂非懂,我知道跟她講這些確實早了些,但因一個人而在北京大學設立一個研究中心,這個臺灣人夠牛。我的企羨,溢於言表。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