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民進黨2012年的一點新氣象

2013年01月09日 08: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評論指出,2012年對於臺灣民進黨來説,應該算是有了點新氣象。從去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後開始的兩岸政策大討論,到謝長廷來到大陸訪問,都是其對僵化大陸政策反思。當然,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要改進,還必將涉及其黨的根本政治立場,要做到這一步,困難與阻礙都不會少。

  評論摘編如下:

  2012年過去了。這一年對於臺灣的民進黨來説,應該算有了點新氣象。自“九二共識”建立20年來,民進黨從頑固的“臺獨”政黨,開始了對堅持僵化的大陸政策是否能適應形勢發展的反思。雖然這種反思在目前還看不出是對“臺獨”理念的反叛,但它的出現還是帶給了兩岸善良中國人許多美好遐想與真誠期待。人們寧願從推動兩岸關係走向和平、和解與和睦方向發展,促進中國邁向統一的光明前景來評估,從而給以正面支援的掌聲。 

  也許把2012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作為民進黨反思大陸政策的起始點較為合適。因為那次選舉是民進黨在陳水扁以“臺獨”為訴求且貪腐“執政”8年,把臺灣經濟民生折騰到崩潰而下臺,由蔡英文重振黨務後,力圖重新執政而接受民意的一次大考。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結果以失敗告終,逼迫民進黨不得不進行敗選檢討。 

  由於擺不脫沉重的“臺獨”包袱,蔡英文敗選檢討在開始只從簡單的選戰策略層面展開,不願觸及深層次的兩岸問題。於是黨內七嘴八舌爭執一片,大佬與青壯派各執一詞,喋喋不休。經過兩岸三地許多憂慮兩岸關係、關心臺灣政治與經濟發展、關心民進黨前途等有識之士指點,民進黨最後接受了敗選的根本原因是兩岸政策失誤。黨內與黨外,許多人都直言,民進黨如果堅持“臺獨”,不能正面大陸,不與大陸交流,將一天天被邊緣化,不僅前途堪憂,201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也肯定無戲。 

  説起來蔡英文在參選當初也是努了一把力的。2010年11月舉行的臺灣“五市選舉”曾被認為是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一次預演。那次民進黨卯足了勁,卻只取得臺南與高雄2席市長寶座,敗給了國民黨。有人曾對民進黨提出警告,指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短板,不能拿來與國民黨較勁。可是蔡英文在部署“五市”競選中卻偏偏拿“兩岸”、“外交”、“賣臺”等詞語來攻擊國民黨,成了為自己找茬子,費力不討好的“負競選人”。

  為了備戰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蔡英文想搞一點新鮮東西討好選民,設計了怎樣將兩岸議題繞過去。然而兩岸關係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大議題,蔡英文必須要鄭重面對。在外界熱烈期待民進黨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推出轉型式兩岸政策綱領時,她的智庫卻為她想了一個模糊不清,或者不知所云的所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兩岸新論述主意。甫一發表,這個“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説法,便得到來自兩岸三地的一片噓聲。然而“和”來“和”去,“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始終使人一頭霧水,得不出答案。最後,大家一致猜測蔡英文真實意圖可能只在一味地迥避“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甚至鋪設圈套,想達到的目的僅此而已。於是蔡英文理所當然地被選了下去。據統計,她得到的選票僅僅限于綠營固定的支援者,39%,中間選民沒有理會她。 

  這對蔡英文與她領導的民進黨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沉重的打擊。 

  於是,從年初選舉塵埃落定到如今,民進黨都在掙扎與苦悶中求解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原因。思來想去,該黨的明智者終於開始找到問題癥結,那就是應該承認“兩岸政策”確實錯了。為了表示對黨負責,蔡英文宣佈下臺,讓蘇貞昌再次擔起民進黨主席擔子,準備重整旗鼓。 

  然而由於派系眾多山頭複雜,敗選檢討使民進黨炸開了鍋。一些民進黨人堅持保守的鐵板一塊,強推“臺獨”;一些人亂出主意,編出各種“共識”;還有一些人則認為民進黨必須做一些政策轉變面對現實。反正大家的目的只是為了重新上臺“執政”。不過後面一批人,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屬於該黨的明智者,以謝長廷為代表,想法比較遠大或者更充滿積極性。謝長廷幾年前曾想過大膽西進到廈門,這次提出了所謂“憲法共識”的主張。雖然“憲法共識”仍然有些不倫不類,但總的説來,他是希望民進黨去正面兩岸的現實與臺灣經濟前途,多用正面態度看待大陸並大膽靠攏大陸。謝還認為他自己就是炎黃子孫的一分子,這于許多民進黨人而言,是不敢説出口的。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