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求“特赦”者不如“反求諸己”

2012年04月05日 09: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一邊一國連線”及本土社團發起連署,要求馬英九“特赦”陳水扁。臺灣《中華日報》4日發表社論指出,支援“特赦”陳水扁者喊出“政局安定,終止對抗”,事實上卻使政局更不安定,使對抗更為尖銳。陳水扁以及要求“特赦”陳水扁的支援者們,不如多多自加檢討。

  社論摘編如下:

  “一邊一國連線”及本土社團發起連署,要求馬英九“特赦”陳水扁,喊出的口號是“臺灣政局安定,終止朝野對抗,營造和解氛圍”。依此説法,唯有“特赦”陳水扁,才能營造臺灣政局和諧;陳水扁若不被“特赦”,政局就不會和諧,對抗就不會停止。 

  若主張“特赦”陳水扁的説法可以成立,陳水扁坐監服刑豈不成為“臺灣政局不和諧、對抗不終止”的重要原因?若然,陳水扁一旦被“特赦”出獄,他反倒成為政局免於不和諧、朝野免於對抗的“救世主”了。 

  陳水扁因貪污獲罪,有些案子已三審定讞,有些還在法院審理中,曾在陳水扁當政時期擔任“衛生署長”且昔為陳水扁支援者的蘇益仁,在一篇文章説:“扁案最大的負面效應,是傷透了一群對臺灣鄉土熱愛的人。”蘇益仁的説法應有代表性,説明曾經信賴過、追隨過、支援過陳水扁的人,應同為陳水扁貪贓枉法而傷心,有人甚至因而離開民進黨,但陳水扁始終沒説過一句抱歉的話。 

  對於高舉“反貪腐”大旗的臺灣群眾,又是情何以堪?陳水扁及其家屬始終不改趾高氣揚的態度,聲言萬貫家財、金山銀山都是“政治獻金”,不管檢察官查獲甚麼證據,法官以甚麼證據論罪,一律説是“政治迫害”、“司法迫害”。陳水扁的態度也相當強硬,絕對不透過認罪、認錯以取得被“特赦”的有利條件。 

  陳水扁和是非對抗、和正義對抗、和司法對抗,更和國民黨和馬英九當局對抗。他人雖在獄中,説的話寫的文章,字字句句充滿了對抗性。他顯然把自己塑造成“受壓迫者”(他曾自喻為翁山蘇姬),試問:他的行為、説法是臺灣社會可以接受的嗎? 

  再看支援“特赦”者的言論,有在法律之外訴諸情理者,表示陳水扁貪腐是事實,受司法制裁並不冤枉,但他是卸任領導人,宜以政治角度予以赦免。社會多數人對這種説法仍難表示認同。另有主張“特赦”者,恰如陳水扁的化身,依然高喊“政治迫害”、“司法迫害”,並採取強硬的對抗路線。 

  支援“特赦”陳水扁者喊出“政局安定,終止對抗”,事實上卻使政局更不安定,使對抗更為尖銳。尤其可議的是,他們完全不提陳水扁貪污是鐵板釘釘的事實。陳水扁若真被“特赦”,誰相信他不會在政壇興風作浪,使政局更不安定,對抗更加升高? 

  民進黨中央議決黨公職人員不參與連署“特赦”陳水扁,反映民進黨理解“特赦”陳水扁無助政局安定、緩解對抗。陳水扁曾在全黨傾力支援下取得大位,而其鋪天蓋地的貪腐卻深深傷害了民進黨,如今傷痕猶在,常隱隱作痛。民進黨自知,沒有勇氣和陳水扁切割,無非是捨不得深綠選票;若和陳水扁貼抱在一起,則必然被陳水扁所裹脅。 

  孟子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以“安定政局,終止對抗”作為“特赦”陳水扁的理由,從各面向看來都是缺乏説服力的,要求“特赦”者若能“反求諸己”(自加檢討),當知“行有不得”其來有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