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理:辛亥革命與臺灣

2011-10-09 08: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回顧辛亥革命百年來的歷史可以看到,從革命的興起直至爆發的全過程,都不斷地激勵著臺灣人民武裝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孫中山先生曾4次蒞臨臺灣,促進了革命思想在臺灣的傳播,激發和培養了臺灣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戰後臺灣回歸祖國後,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民族、民權及民生”的三民主義,及五權分立的政體得以在臺灣運作,故中山先生的思想至今仍對臺灣社會起著很大的影響。

  一、臺灣人民曾積極參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發前,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曾到臺灣進行革命活動。1894年11月,孫中山先生看到甲午戰爭戰敗在即,國事危殆,遂創立興中會于檀香山,積極開展反清鬥爭。1895年4月,腐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臺灣及澎湖列島轉眼變成了日本的土地。此時孫中山已積極策劃革命行動中,他利用割臺後臺灣的反日形勢,派陳少白赴臺籌設興中會臺灣分會。

  陳少白于1897年9月赴臺灣,首先找到楊心如。楊是中山先生好友楊鶴齡的族弟,早年在廣東參加興中會,曾將大部家産捐贈革命事業。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潛往臺灣。陳少白通過楊心如介紹,結識了臺灣商界人士良德洋行總經理吳文秀、義和洋行買辦容祺年、商界大佬趙滿期等,吸收他們為興中會會員,成立了“興中會臺灣分會”。分會成立後,為贊助孫中山革命活動,秘密捐助了大量經費。興中會臺灣分會正式在臺建立革命據點,為中山先生將臺灣與中國革命運動聯成一體,作了鋪路準備。

  繼興中會之後,1905年7月,興中會等革命團體決定成立統一政黨——中國同盟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綱,選孫中山為總理。這給已被日本佔領10年之久的臺灣同胞帶來新的希望,即把臺灣的光復寄託于國民革命的成功。

  1910年9月,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兆培到臺灣,吸收臺南籍的同學翁俊明與杜聰明等人宣誓入會,翁俊明還被委任為交通委員負責發展臺灣會務,同盟會臺灣分會同時宣告成立。

  由於同盟會臺灣分會的成立,同年9月,孫中山經日本首次赴臺,抵達基隆。孫中山此行,主要是在臺坐鎮指揮廣東惠州起義,進行起義的聯絡、支援活動,並觀察華南局勢,如起義得手,即俟機回到內地。此次孫中山在臺停留達一個多月之久,經興中會會員楊心如等人協助,在臺北新起町設立了革命總司令指揮部。

  1900年10月8日,孫中山在臺北指揮了惠州起義。起義軍活捉了清將杜鳳梧,繳獲洋槍700多支,子彈5萬多發,清提督鄧萬林負傷落馬而逃,起義衝擊了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但此時日本政局發生變化,伊藤博文出任首相,他禁止臺灣總督與中國革命黨保持聯繫,致使孫中山的革命指揮部難以繼續活動,孫先生也不得不離開臺灣,惠州起義遂未克完成。

  惠州起義雖未達成全國性的運動,但其為辛亥革命奠定的基礎,更為辛亥革命埋下了革命的火種。辛亥革命的前夜孫中山所領導的數次起義,也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接受革命思想,臺灣同盟會組織也迅速得到發展,並擔當起領導臺灣同胞武裝抗日的運動。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