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辛亥革命與兩岸關係:共同賡續中山精神

2011年09月29日 10:3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與大陸,原本屬於同源共生之關係,只因長期的隔離,加上政治人物刻意炒作,使得彼此間存在著鴻溝。儘管兩岸之間尚存歧見,但是,孫中山在島內被尊為“國父”,而在海峽對岸被尊為“革命先行者”,再次證明孫中山先生本身,屬於兩岸的“共同遺産”,值得大家賡續孫中山精神,實踐兩岸的互惠交流。

  兩岸關係之所以複雜,是過度重視政治所衍生出的後遺症,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兩岸各自抱持“漢賊不兩立”,臺灣稱大陸“共匪”,大陸稱臺灣“蔣幫”,彼此相互詆毀,即使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仍然陷入敵對的泥淖中。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兩岸本無深仇大恨。事實上,不僅民進黨、國民黨號稱愛臺灣,海峽對岸同樣也愛臺灣。各方之愛可以並行不悖,這種愛多多益善,無需限制他人對臺灣之愛,這才是真正的大愛。如果島內某些政黨總以為自己愛臺灣,不惜拒人于千里之外,兩岸衝突時起,力量相互抵消,人民非但未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

  舉例來説,兩岸簽署ECFA,大陸對臺灣讓利,民進黨斥責國民黨“傾中賣臺”,並且表示一旦執政將推動“公投”廢除ECFA。果然,後來發現ECFA簽訂之後,人民受惠良多,於是改口ECFA是既定事實,不再考慮廢除。這“昨非今是”的例子錶明,近年臺灣內耗過多,經濟的優勢在內耗中消失,政客難辭其咎。

  有了ECFA,大陸猶如臺灣的腹地,足以讓臺灣人馳騁其間,享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至於大陸方面則以臺灣為觸角,延伸並擴展其對外之影響力,亦可運用臺灣的人才及技術,創造兩岸間的互利互補,這是利人又利己的大業,雙方既合作又競爭,任何一方都應夙夜匪懈,日益精進。

  無論如何,合作總是比猜忌好,兩岸經過多年隔離之後,如今透過各式各樣的接觸管道,雙方經過不斷磨合,許多誤會終必煙消雲散,雙方都要以臨深履薄的心態,維護得來不易的共識契機,在求同存異的思維下,開創兩岸新局面。

  事實上,民進黨對於臺灣沒有信心,總是以為一旦開放兩岸交流,臺灣遲早被大陸吃掉,因此不惜閉門造車,將自己鎖住。殊不知,開放兩岸交流,乃是兩岸重大的歷史機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寶貴機會。 朱言貴(臺灣)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