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黔驢技窮的“五一七”暴露民進黨沒有方向感

2009年05月14日 11:11:00  來源:
字號:    

  “517”遊行現在已經是王牌出盡、黔驢技窮了,這充分暴露了蔡英文的權威不振和民進黨缺乏主心骨,沒有方向感。在民進黨丟掉政權將近一年,説他們現在是內憂外患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臺灣《中央日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民進黨的內憂,是蔡英文身為黨主席卻權威不振,陳水扁在旁虎視眈眈。陳水扁家族貪污天下皆知,民進黨中央卻拿鐵桿深綠毫無辦法。民進黨的民意江山盡失,中青兩代黨員沒有舞臺,也看不到未來。至於民進黨的外患,就是兩岸互動日益密切,臺灣股市開出紅盤,如此蜜月階段,民進黨要靠“新三不”死守“臺獨教條”,更添踽踽獨行的寂寞感。

  所以一年下來,民進黨如想攻佔媒體版面,要不就是荒腔走板,在理虧的情況下重手賞人耳光,或者演出鎖門自囚的鬧劇。再要不就是遊行再遊行,靠著群眾相互取暖,讓社會能夠記起來,噢!民進黨依舊存在。只是當遊行已經退縮到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那麼遊行的訴求是什麼,自然就關係不大了。也沒有多少人想得起來,民進黨近一年的遊行,要的是什麼!

  就拿箭在弦上的“517”來説,多數人到今天都還搞不清民進黨的焦點是什麼。當然,最便利的快餐,仍是指控馬英九“賣臺”。然而眼下,社會大眾既鼓舞于股市復蘇,也多將之歸功於馬英九的兩岸開放政策。民進黨批評最兇的ECFA一事,至今連樓梯響都聽不到,那麼這場遊行,到底是抗議什麼呢?

  社評説,民進黨要大規模抗爭的另一理由,就是表達對“民主倒退”的憂慮,主要集中在“集會遊行法”的修正議題。但問題是民進黨剛剛執政8年,對於口中這項“惡法”何以過去從未想要調整?原因當然只有一個,就是換了屁股,也換了腦袋!當年不修,是為了限制在野黨的群眾;如今要修,是怕自己淪入在野要受限制。其昨是今非的謬誤,還想用跨夜靜坐24小時“嗆馬”的方式來掩飾,遊行的正當性也引起質疑。

  借箸代籌,民進黨在內憂外患之下連番發起遊行,到底利弊如何?首先,顯然“臺獨”基本教義派對於民進黨中央仍然形成強大的威脅或牽制,甚至擁陳水扁派依舊伺機打算趁遊行失利或訴求不遂之際取蔡英文而代之。於是我們看到蔡英文的話越講越強硬,不僅堅持違法跨夜拒絕了臺北市政府的善意讓步,還説她自己有“被關”的心理準備云云。這種被深綠牽著走的態勢,自2004年以後,已經使民進黨在選舉上屢戰屢敗,蔡英文欲振衰起蔽,這條老路行得通嗎?

  再來,一向以論述見長的民進黨,經過這一整年的紛擾,證明它已喪失掌握社會脈動的能力。由於陳水扁當局最後兩年,效忠陳水扁變成民進黨上下的首要之務,如“排藍條款”等,就造成嚴重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現在的民進黨,除了在陳水扁案上被迫一再重復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話來為陳水扁辯護外,更多的民意代表只能用嘩眾取寵的辦法“嗆馬”,包括不惜使用不入流的手段。試問其結果,是走向群眾?還是悖離群眾?答案應該很清楚。

  社評認為,蔡英文在遊行開始前就已先祭出黨紀要求24小時跨夜靜坐抗爭,民進黨公職幹部約200人必需強制參加,缺席者黨紀處分。而地方黨部不以為然的有之,抗議黨紀不能激勵大家自動自發,只是在湊人數而已。也有自行其是的,所謂“臺獨大佬”已經串連,準備在高雄另起爐灶,跟臺北場別苗頭。群眾還沒叫來,民進黨裏頭倒先人多嘴雜。

  社評最後強調,説“517”遊行現在已經是王牌出盡、黔驢技窮,充分暴露了蔡英文的權威不振和民進黨缺乏主心骨沒有方向感,應該都不算苛刻!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