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若迷途知返 “517”才能“好聚好散”

2009年05月13日 15:38: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員署名文章指出,現在整個綠營就像一個積壓怨忿多年的壓力鍋,就是要等在“517”那天掀開。令人憂心的是,遊行的群眾一旦情勢失控,非但無法有效對臺灣當局形成監督壓力,可能還給予其發動另一波整肅的藉口。民進黨實在是需要整理過多的情緒,好好來延續臺灣這條民主之路。

  文章説,由遠而近,先説格局。蔡英文以訪美之便發表了兩次演講,從中可看出她是有視野的。如果蔡英文能穩住局勢順利完成這個過渡階段,成為一個真正領導者,絕對是二戰後臺灣最有格局突困的領導者。問題是,蔡英文的願景完全不是藍綠媒體以“深綠”為樣版所勾勒出來的民主進步黨圖像。由於民進黨內外環境過於艱困,蔡英文對黨機器的操作顯然步履維艱,如果她無法衝出兩極夾殺,她也就只是個學者只是在論政而已,當上民進黨主席也只是個美麗的錯誤。

  隨著焦慮、挫折與少數人的挑釁操作,臺灣的“國族論述”已窄化了。綠營發言臺上,已不再是那些市民的、反階級的、道德的自由派人士,而是那些將一切失敗原因指向“莫須有”的種族論者。他們無視二戰後現實所形塑出來的臺灣現狀,而是忙著去純化那個自以為較好的“原族”。更危險的是,他們逐漸否定選舉的正當性與機會。於是,“公教票”不要,“榮民票”不要,“臺商票”不要,“原住民票”不要,“大陸新娘的票”不要,“矜寡孤獨廢疾者的票”通通不要,只要“臺獨票”。只要不講“臺獨”的、不罵國民黨的就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被洗腦”,然後開始呼口號。文章認為,這些人有其自己的歷史糾葛,但在“517”前夕,綠營急需的是有效安撫這些人數其實不多,但聲音極大,感染力極強的極端人士。

  文章指出,再就藍綠抗衡點而言,雖馬英九一年來施政零零落落,能發揮的議題不勝枚舉,但綠營不該把這些議題抽象化到“賣臺”、“愛臺”這種不能驗證的口號上。要批判的是政策,不是主觀好惡。只要有説服大眾的絕對理由,民進黨自然有正當性無限期的癱瘓議會或抗爭,直到臺當局講清楚為止。

  最後,文章作者認為最不重要但也最剪不斷理還亂的就是陳水扁弊案。整天想硬拉著切割派去挺陳水扁,或硬拉著挺陳水扁派去勸陳水扁道歉,除吵成一團外,沒人會服氣。人人心裏自有一把尺,但要挺陳水扁,就回到法律面打對點,對方自然松手,整天灑狗血是於事無補的。要切割就要忘了陳水扁,落井下石,只是徒增內部矛盾而已。至於訴求馬英九干涉臺灣司法、操縱臺灣司法云云,文章認為除非有證據,否則一點意義也沒有,馬英九甚至連否認都不必。“517”大遊行不會是這些怨忿的結束,但萬萬不要把它變成爆炸點。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