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烏鎮是兩岸文創合作的典範

2015年10月26日 08:58: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烏鎮也是兩岸文創合作的典範。賴聲川為烏鎮帶來了國際視野,姚仁喜投入了建築的品位。烏鎮的成功,有一份臺灣人的加入與耕耘。

  到烏鎮是一個驚艷的過程,在中國哪個景點,是在視覺上如此統一和諧,素樸而不賤賣古風?哪個景點不聞導遊與大喇叭的喧嘩,人多卻不嘈雜?哪個景點能在自然與人文間有如此豐富的交合,江南千年小鎮風光處處美不勝收,卻五步十步都有街頭戲劇畫地表演,將生活與戲劇自然地融合。

  在烏鎮戲劇節期間閒走,一會兒在古石橋上看到莫扎特時代的裝扮男子,大聲高唱著歌劇;一會兒橋下流水淙淙,滑過一艘載了三隻大白熊裝扮的默劇表演小舟;這個小角落有傳統戲劇,那個廣場有西方小丑耍著氣球。行人匆匆奔走,嘴裏嚼著老店買的蘿蔔絲餅,他們可能要趕去現代化的烏鎮大劇院看一齣前衛的西方戲劇,也可能要去古老的沈家劇院看搖滾版的莎士比亞,更可能去露天的水劇場和千名觀眾一齊歡笑于兩位天才諧星的淋漓盡致演出……

  這就是烏鎮,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戲劇與生活,人文與自然,全都沒有矛盾地統合在一齊,而它的旅遊管理,從美學的整體規劃,到接待小天使與志願者的素質,乃至新的視野與擴展(如緊鑼密鼓要開張的木心美術館),都是中國現代化的里程碑。

  領導這個烏鎮現代化的是文創的力量,由陳向宏帶領,黃磊的推動,賴聲川與姚仁喜的實踐,以及孟京輝、田沁鑫的投入。連續三屆戲劇節累積有成,再加上陳丹青規劃的美術館、紀念館,竄動了所有文藝愛好者的行動力,鑄成烏鎮奇跡。

  我就是迷醉在去年戲劇節的氛圍和氣質中而申請再來的。今年開幕大戲《物理學家》承載著德國表現主義那種荒誕瘋狂地批判性,《兄弟兄弟》綻放著拉丁美洲魔幻寫實的奇詭和溫情,《Oleg!Oleg!Oleg!》充滿宗教與歷史的哲思,《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活潑奔放,綻放著劇場的魅力。《B先生與P先生》更宛如默劇馬叟加上賈克大地。還有青年競賽的小品,有年輕人的創意和豐沛情感。生活在這裡,享受風光美食,鴻儒文友相聚一堂,新知舊識共同浸潤在巨作的衝擊和想像力的翱翔中,簡直是戲劇的天堂。

  烏鎮也是兩岸文創合作的典範。那天從《馬克白》的劇目走出,碰見臺灣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主任簡立人。他説,他已連來三年,烏鎮劇場後臺幾乎是他帶著一幫工作人員來此一手統籌規劃。賴聲川為烏鎮帶來了國際視野,姚仁喜投入了建築的品位。烏鎮的成功,有一份臺灣人的加入與耕耘。

  來過烏鎮,就不曾離開。烏鎮經驗是中國驕傲,是戲劇界的驕傲,也是兩岸文創結合的驕傲!對照電影節一片銅臭、大數據與媚俗聲中,烏鎮仿佛是一股清流,提醒我們戲劇不光是名與利。(焦雄屏 臺灣電影學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