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康熙"與臺灣説再見 希望在大陸"再會"

2015年10月20日 08: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10月16日下午3時,筆者正喝著水,突然手機新聞冒出一條彈窗説,蔡康永發微博告別《康熙來了》,小S也隨即發微博表示和蔡康永同進退。這條消息嚇得我一口水差點噴出來。於是我趕緊打開微博去確認,最後在同一個頁面刷新了3次,還是不敢相信要和“康熙”説再見的事實。很多“康熙”粉在評論中吶喊:“我還沒有等到被邀請上節目,怎麼就要停播了?!”是的,這個陪伴我們近12年的綜藝節目,從此就要説再見了。

  大學時候,電腦還沒那麼普及,我們幾個來自天南海北的女生圍坐一起看“康熙”,對著螢幕沒心沒肺地跟著大笑,一瞬間就熱絡起來。《康熙來了》一週5期的超快更新速度,更是讓我們每天都有快樂談資,離家求學的日子因此過得輕鬆一些。

  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歡《康熙來了》。他們説,“康熙”只是一款普通的綜藝節目,甚至有點低俗,比如小S只熱衷於摸男嘉賓腹肌;而陳漢典的各種扮醜完全沒有笑點,遠不像其他訪談、思辨類節目能給我們帶來養分,停播也是一種必然。但筆者覺得,其實也不是。

  看看大陸最近各種綜藝節目和真人秀有多火,就知道娛樂節目有多大的市場。《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在兩岸都是民眾矚目的“綜藝大片”,連播幾季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陸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以及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對臺灣綜藝圈産生了不小影響。

  相對島內來説,大陸的綜藝節目製作經費更充足、人手更齊全、創意更出新,已經逐漸形成“創意好,收視率高—收視率高,贊助費高—贊助費高,節目更好看—節目好看,收視率高”的良性迴圈。而島內的綜藝節目迫於預算不夠等原因,按臺灣金鐘獎評審們的話説,已經變得“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兩岸綜藝節目在內容製作能力、經費支援、人員配備上的對比都發生了逆轉。因此,隨著大陸電視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臺灣藝人更願意來大陸發展了。

  比如,《中國好聲音》的評委中,一直都有周傑倫、庾澄慶、齊秦等臺灣藝人的身影;《我是歌手》的參賽選手中,有好多來自臺灣;真人秀《挑戰者聯盟》中的陳漢典、《極限挑戰》中的陳喬恩,還有《奔跑吧兄弟》中許多的臺灣嘉賓,都在大陸玩得風生水起。而臺灣綜藝節目的幕後製作人員也越來越多選擇到大陸工作,《康熙來了》的節目製作人詹仁雄就感慨:“其實我們的人已經過去了。”這幾年,兩岸綜藝節目的合作與交流是越來越深入了。

  聽説蔡康永下狠心告別《康熙來了》,也是因為已經接下大陸網站的節目,近期將與馬東、高曉松等人搭檔到北京開始錄製,全身心投入大陸綜藝圈。所以筆者想,“康熙粉”們也不用太傷心,沒準和《康熙來了》説再見後不久,我們又能在大陸以另一種節目形式和他説“哈啰”呢!(雷蕾)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