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名嘴”們,莫讓爆料成暴力!

2012年07月13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一群名嘴做客《康熙來了》,探討名嘴圈生態話題,卻因為互爆隱私而“內訌”,甚至有鬧上法庭的趨勢。《海峽導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目前臺灣名嘴擴大到生活、社會、娛樂領域後,濫竽充數者也隨之增多。此事會發展到何程度尚不知曉,但有時候對薄公堂是好事,會讓人多理解“自律”二字的含義。

  評論摘編如下:

  向來以嬉笑怒罵為基調的臺灣知名綜藝節目《康熙來了》,11日節目竟請來了一群名嘴做嘉賓,探討起嚴肅的名嘴圈生態話題。乍看下頗有深意,沒想到卻因為互爆隱私而“內訌”。嘉賓之一的粘嫦鈺説名嘴圈男女關係複雜,意指名嘴江中博與呂文婉,引發當事人不滿,甚至有鬧上法庭的趨勢。網友們大多起鬨圍觀,有的甚至嘲諷道:這些人平日冷嘲熱諷別人慣了,這回被踩到自己的腳才知道疼。

  以專業背景上節目分析名人、針砭時弊、爆內幕的名嘴,現今也成為話題新聞追逐的焦點,不禁想起鄭弘儀。從對馬英九爆粗口一事轟動,到因帶頭不實評論流感疫苗被楊志良狀告,再到被“三立”下課。每逢因“大嘴巴”而惹禍上身時,都會有同行們站出來批評,不問是非、讓“名嘴”公信力受損等。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在臺灣名嘴圈,“鄭弘儀”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種現象。

  作為臺灣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自2000年應運而生後,電視名嘴就被認為與政治人物是“相生相剋”的關係。尤其是2006年到2008年,“名嘴”對陳水扁貪腐、洗錢的“揭弊運動”,讓臺灣政論節目一度發展到巔峰。“名嘴”們監督、批評時政,把媒體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臺灣“非藍即綠”的結構讓政論節目慢慢有了立場,開始有“為反對而反對”的名嘴。理性、中立、客觀都拋在腦後,不同意見、不同觀點在這裡得不到激蕩,真理沒辦法越辯越明。

  名嘴擴大到生活、社會、娛樂領域後,濫竽充數者也隨之增多。似乎只要有一張嘴,不管話題熟不熟悉,只要有通告就上。開口閉口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有時甚至更像通告藝人,比如資深媒體人彭華幹甚至在節目中模倣起Makiyo新聞事件。名嘴仿佛參加“表演秀”,表演得好,就會贏得收視率,就繼續有通告可以上。

  確實存在一些喜歡“刺激”的觀眾,讓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去放任名嘴迎合這部分人的需求。責任讓名嘴完全承受,也不盡公平。粘嫦鈺此事會發展到何程度尚不知曉,但正如一位學者所言,有時候對薄公堂是好事,會讓人多理解“自律”二字的含義。與其上節目討論 “名嘴如今還需要配合節目模擬演出,嘆錢難賺”,不如三思而後行,以免今日出口的“爆料”,成為明日打擊自己的“暴力”。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