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感受鄉村新價值 臺灣時興農村小旅行

2015年07月22日 10:1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人口分佈不平衡,城市人口密度是平均密度的8倍。鄉村在快速萎縮,農業生産不太景氣。

  但近年來,城市人開始返回鄉村尋找理想的生活,鄉村農人也在不斷尋找出路,通過深加工讓農産品升值,同時發展休閒農業,推出“農村小旅行”,發現鄉村新價值。

  拾回鄉村之美

  橘之鄉觀光工廠是個讓人驚奇的所在,它所有的建築都帶有童話般的精緻和浪漫。

  39歲的林鼎剛是老闆的兒子,負責工廠運營。他做每樣事情都會從觀光客的角度看待。遊客第一個進入的地方大概是洗手間,他們就把洗手間設計成雅致的小木屋,外有綠植,裏面安裝通風系統。他知道遊客未必喜歡科普,所以用可愛的卡通畫來公開産品的製作過程,告訴好奇的人們,採、選、洗之後,要用鹽漬脫去鮮果的酸澀,“糖漬”是“甜蜜的開始”,把水果裏的含水量降低到40%。“你聞不到蜜餞香味就對了,因為我們不加香精。”

  喝著金橘茶,記者看到高大的巨人椅和桌子,桌上擺著瓶金色透明大金橘。四週是古老的傢具和製作蜜餞的用具、香料,轉到後面是空曠的休閒空間,乳白色的墻面有棵美麗的樹,工作臺前有淳樸的女孩在專注剪布。落地窗被樹枝狀的白色木條分割,沿窗一圈都是林先生自己種養的各種有趣植物,其中有驅蚊的蚊子草。

  林鼎剛説,如今的鄉村不美,因為我們常常遺棄了美,直奔利益而去。他想用各種細節讓大家發現美,被感動。

  DIY長知識知辛苦

  幾乎所有的觀光農場都有DIY(自己動手)項目,真正做起來才知道它的滋味。

  在橘之鄉,觀光客人在工作人員指導下,用工具把鹽漬過的金橘刺破,之後加糖和鹽,放在搖桶裏不停地上下搖動,之後環形搖動,直到看不到糖和鹽的顆粒。有女孩笑稱可以去“蝴蝶袖”,而且以後再也不會嫌蜜餞貴了。擰緊瓶蓋,覆上美麗的花布,纏上標簽,貼上有生産者和保質期10天的條子。哈,好美的一件産品誕生了!

  在二湖鳳梨館,人們一塊塊碼緊鹹豆干,加甘草和鳳梨水,敷一層鳳梨,然後是大量的糖,之後再碼一層豆干,放甘草和料酒,再用鳳梨敷嚴,上面加糖就可以封蓋了。館裏的人説,這種自然發酵的鳳梨豆腐乳要4個月後才能吃,不像化學品做的,一週就入味。

  在菌寶貝博物館,人們可以DIY出自己用的面膜或乳液,保質期不那麼長,但自己了解其中的每一種成分:玻尿酸、輔酶Q10……

  到了果園更能體會果農的辛苦和智慧。在錦普觀光果園,主人講述為了改良臺灣梨的品質,他們從外面買來花苞嫁接到本地梨樹上。授粉時要撐起小傘避免風吹雨淋,梨長出來後要套袋子防蟲。

  在阿蘭城手工醋班的紅心芭樂園裏,我們動手環剝掉枝條上6釐米長一段樹皮,然後用浸水水草和塑膠布包好。因為切斷了從樹根輸送水和養分的渠道,枝條會努力從環剝處長出新根求生,過一個多月剪下來就是一棵新樹苗了。

  徒手建起忘憂園

  站在園門口,楊森山無比自豪,因為這個有機農場是他用20年積累的木工手藝和巧思一手一腳慢慢打造成的園藝景觀:“13年前,這裡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我們一家人齊聚這裡……這個水車可以發電,供應園子裏的用電。”

  如今樹木蔥蘢、野姜花芬芳的花園,13年前又是什麼模樣?他説,父親的這片地將近兩甲(不到30畝),有旱有濕,還有一塊半濕不幹,同樣的金錢勞力投入,種稻的收穫卻不到人家的一半。楊森山提出改變種植方式,打造有機農場,規劃齣戲水區、景觀休閒區、野姜花田、園藝花卉區,然後一一動手實現。

  如今的花泉休閒有機農場曲徑通幽。路上,楊森山不時摘下一片植物的葉子讓我們嗅那種芳香,告訴我們那是大葉天香或是肉桂葉,還摘下潔白碩大的野姜花教我們吸裏面的蜜。花泉的溪水環繞著園子,濃蔭下,孩子們在水道上蕩著水鞦韆。沿著他足足釘了5年的木棧道前行,他領我們去看自養的火雞、荷蘭豬、鵝群,種植的咖啡樹和山葡萄。

  看來,一個農場帶動了一片小區域的生産。這一切的背後也有島內農政單位和宜蘭縣農業處、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的痕跡:花泉農場自産野姜花茶的可愛包裝是縣裏幫忙找人設計的,開發很成熟的湖畔咖啡屋老闆也提到,獲得過農村再生經費的支援。

  宜蘭縣推動農村小旅行,最近員山鄉聯合鄉內枕頭山、橫山頭、大湖底3個休閒農業區,規劃旅行路線,遊客到了宜蘭就可搭乘縣政府提供的免費觀光巴士到想去的地方。

  人和土地的連結(記者手記)

  枕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許育豪給我們講,這裡還辦起花果野食四季田野饗宴,在果園裏芭樂樹下佈置著鮮花燭光的餐桌上享用土地出産的純凈滋味,讓客人感受與鄉村的連結。

  宜蘭兩日,我們體驗頗多。我們見到了鄉村的簡陋,也見識到它新生的美;我們看見樸實勤勞的農人,也遇見才華橫溢、神采飛揚的新一代。

  人和鄉村、土地有我們所不知的奇妙聯繫。回到鄉村,讓我們發現它的新價值。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