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是誰造就了劣質媒體

2015年07月20日 09: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19日社論説,當前坊間流行的一種説法,就是臺灣媒體生態的劣質化,大家眾口一聲批評媒體報導品質低落,沒有國際視野,著重八卦膻情,掀起民粹對立,黨同伐異,惡意批評,特別是對於在電視媒體中擔任評論者的所謂名嘴,更成為眾人撻伐的媒體劣化頭號罪人。

  媒體原本標榜的標的是要建立社會輿論,也就是受到公評的言論天地,而且在傳播理想概念中,輿論不單是公眾言論天地,更應該是受到公眾共認肯定的言論天地。

  違章説,輿論的原始形態除了坊間巷議街談,後來便出現了報紙的形式,歷史上由漢代的“邸報”到古羅馬以及歐洲的公報,大多數是宣告官府與公眾之事,近代的報紙則是在18世紀以後漸漸成形,這與近世人們活動的日益密切,以及近代國家民主代議制度政治發展的社會需要,都有關係,因此在近代政治社會制度中,媒體也有了獨立於政府權力之外所謂“第四權”的概念。

  近代報紙的發展,受軔歐洲民權思想與民主代議制度發展影響,19世紀末我們受到歐西風潮衝擊,開始有報紙的發行,就中國報紙輿論發展的歷史看,1926年由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復辦1902年創始的《大公報》,可説具有歷史代表地位,他們復辦時揭橥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方針,也成為中國報業發展史上受到肯定的標桿。

  中國近代歷史的政治動蕩,當然多有不利於新聞媒體輿論的因素,大陸如此,臺灣亦不可免。臺灣由清朝時的《邸抄》,到日據時代發行日文《臺灣日日新報》和中文《臺灣民報》,開啟近代輿論的先聲,日據晚期最大的《臺灣新報》,後來就是《臺灣新生報》。50年代臺灣報紙蓬勃發展,加上雜誌、廣播,以及60年代的電視,奠定臺灣近代媒體輿論根基,這都與臺灣後來能夠和平轉型,走上民主化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臺灣近年媒體劣質化發展,因素十分複雜,民主轉型初期帶來的社會動蕩,而臺灣特有的對於國家未來認同分歧看法,加上網路時代訊息傳播爆炸發展,都造成臺灣近幾十年來所建立媒體傳統及規範的崩潰,社會輿論公信力喪失,以及政府統治力量嚴重失能。

  網路時代將原本媒體專業化所追求的輿論傳統,打成一個原始社會的巷議街談,人人都是評論者,每個人憑藉著有限的認知,以及自己對政治社會理念的偏好,黨同伐異,也造就出投其所好的媒體與名嘴,其實這種情形非獨臺灣,就是有些人以為民主先進的美國,也有福斯電視以極端右翼保守,獲得大量觀眾支援,造成美國政治兩極化的問題。

  其實媒體某種程度就是社會本質的真實反映,我們反躬自問,何時能坐下來讀一份嚴肅的報紙,何時願意看一個深刻的電視節目,所謂的公共電視節目,你看過嗎?在一個商業的時代,媒體也只能迎合市場的口味,那些受到詬病的名嘴論壇,要不是有人看,又如何生存下來。

  劣質的媒體確實應該批評,但是別忘了,那些媒體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