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當局的問題重點不在“婉君”

2015年02月03日 14: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長”毛治國就任後,積極改變“內閣”形象,向網路文化及年輕人靠攏,言必稱“網路”世代,日前更率領全體官員上課,接受“神級婉君”對網路趨勢的分析與建議。這項名為“網路發展趨勢研習營”的課程,包括臺當局資料開放與大數據、網路選舉與網路施政、網路新媒體與網民行為模式等。外界大多認為,臺灣《中國時報》3日社論指出:這是因應執政團隊“九合一大選”慘敗的痛定思痛。但究竟能不能治標?又能不能治本?必須深入探究。

  從表面上來看,國民黨敗選原因之一,是“婉君”幾乎一面倒,站在執政團隊的對立面;原因之二是這次選舉民調失靈,許多選舉專家低估了網路世代的意向,以致選舉結果充滿意外。

  表面的原因當中,其實牽涉了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一個是技術面的問題,包括網路輿論攻防的策略及技巧,以及網路民意的調查與掌握。針對網路輿論,從先前展開的“兩岸服貿”與“兩岸貨貿”的談判,乃至於太陽花學運,一直到去年底的“九合一大選”,執政團隊都是一路敗退,毫無懸念。顯示執政團隊對網路輿論的掌握,確實有很多功課要學習,光是這個部分要想學好,就非常不容易,而且不是一蹴可就。

  不容諱言,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透過網際網路與真實世界串連的公民團體,已經頗有組織與氣候,而且更形成了一種公民不服從對抗政府的風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民進黨沒有如某些人士所臆測的,長期以來已經在“婉君”之中佈下了嚴密的暗樁,執政團隊直到現在才想要在網路世界力挽狂瀾,試圖改變網路輿論往往一面倒的態勢,其實也很不容易。

  至於網路民意,傳統的民調技術確實無法反映年輕族群的想法。現在透過大數據等網路行為的偵測技術,確實有助於執政團隊瞭解在網路上願意積極政治表態之網民的喜好與意見,但是要想推估全體網民的想法,仍有不足之處。如果只注意網路上那些積極表態者的意見,往往會過度放大特定族群的聲音,這未必就是真實的網路民意。執政團隊必須要認真探究的其實不只是“婉君”的想法,而更該是絕大多數網民的真實意見。這其實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就是基本面的問題,那就是:網路世代到底是誰?他們又到底關心什麼?

  歸根究底,網路民意其實就是全體民意的一環,只是網路世代具有年輕化、重度使用新媒體,以及在資訊蒐集與意見串聯等方面高度網路化、社群化等特質,如此而已。其實過去的歷史經驗早就已經證明,年輕世代本來就比較浪漫、比較反對體制,甚至比較喜歡推翻現狀,這些本來就都不利於執政團隊。更何況,最近這10~20年以來,臺灣逐漸陷入了經濟發展停滯、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流動僵化、房價飆升數倍但薪資水準卻反而下降等困境,這就更加強了網路世代的前述心態。這樣的基本面,其實才是執政團隊的主要挑戰。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