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封了核四 臺灣為將來用電短缺發愁

2015年01月27日 09: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名詞解釋:核四:

  龍門核能發電廠(2009年3月3日以前稱為第四核能發電廠)是一座位於臺灣新北市貢寮區的核能發電廠,因所在地名“龍門”而得名,由臺灣電力公司所興建、經營。因為是臺灣的第四座核能發電廠,故又簡稱為核四或核四廠。

  相隔6年後,臺當局再度召開能源會議。去年核四廠因林義雄絕食而“封存”後,臺當局希望將核四爭議交由能源會議討論;然而,能源會議有沒有能力解決此事,讓人存疑。朝野與其一直圍繞著核電問題纏鬥不休,不如另辟蹊徑,先把電力短缺的現實攤開來討論。

  臺灣《聯合報》27日社論指出:過去幾年,核四的爭議遠遠蓋過電力的其他面向問題,同時,由於爭議僵持不下,替代能源的開發也相對遲滯。事實上,檢視臺灣的供電現況,就“備轉容量率”與“備用容量率”兩項評估電力供應穩定的指標而言,去年兩項指標均已亮起紅燈。尤其去年9月15日到19日,臺灣供電備轉容量率連續5天低於有“限電風險”的6%,處於嚴峻的紅燈狀態。這是自921大地震造成全臺大停限電後,15年來臺灣供電最吃緊的一刻。

  依規定,臺灣電力“備用容量率”不能低於15%,但去年臺灣備用容量率實績值跌到14.7%,是近10年首度低於規定。在1989年到2003年間,臺灣供電備用容量率年年低於臺當局規定的目標值,那段期間,全臺共限電55次。2004年到2013年,島內備用容量率實績值都高於目標,這段期間全臺零限電。但從去年的吃緊情況看,“太平歲月”已經過去。

  6年前召開全臺能源會議時,臺灣備用容量率高達28.1%;當時外界質疑臺灣電力已經過剩,根本不需要核四。但短短5年光景,去年備用容量率已較2009年幾近腰斬,目前臺灣面臨的已是電力不足。受到核四商轉延宕、新電廠無法順利興建,及老舊電廠除役等因素影響,6年來臺灣備用容量率跌多漲少,顯示電源開發速度已落後電力需求。簡言之,現在的用電是在“吃老本”。

  此次能源會議的主題為“未來電力哪來”,即是希望透過能源會議的平臺,找出臺灣中長期能源發展方向。問題是,供電問題涉及高度專業和技術,在共識凝聚不易的情況下,很難透過大拜拜式的會議找到答案。更嚴重的是,供電不穩的徵兆已現,臺當局卻缺乏魄力提出解決方案,民間也缺乏危機意識。臺當局去年倉促“封存”核四,對核一、核二是否延役,亦無明確方向;美其名將爭議“留給後代決定”,其實可能讓臺灣陷入缺電的危機中。

  無論要不要核四,或現有核電廠要不要延役,由於新設電廠往往耗時多年規劃與建設,若等到供電不足再尋找替代方案,必然緩不濟急。以日本為例,2011年福島核災後,兩度讓所有核電廠停機徹底檢修其安全性。其後,歷經長時間辯論,儘管民間反核聲浪仍然過半,日本政府仍確認核電為基載電力之一;也因此,最快在今年夏天前位於鹿兒島的“川內核電廠”就會重啟運轉,結束日本“零核電”狀態。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