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吳念真《臺北上午零時》“致青春”

2015年01月26日 08:49: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吳念真用了許多影像化的敘事方式,加上舞臺豐富的布景,觀眾就像看了一場老電影。王小京 攝

  因與臺灣電影大師侯孝賢、楊德昌合作了《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一一》等經典作品,編劇吳念真的名字被大陸影迷所熟知。2011年,吳念真的散文集《這些人,那些事》在大陸暢銷,不少人因此了解到,原來他寫小説的時間比寫劇本還要早。上週末,這個“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攜其編導的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登陸北京國家大劇院,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還吸引到袁泉、馮遠征、梅婷等人慕名前來。

  與吳念真的電影一樣,這部舞臺劇將這個發生在特定年代的故事娓娓道來,質樸情深,引人入勝。劇中涉及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奮鬥,朋友兄弟之間的兩肋插刀,以及青春萌動的愛情,都令不少觀眾産生共鳴,甚至潸然淚下。在創作手法上,拍電影出身的吳念真也採用了許多電影化的敘事方式,在舞臺上實現了蒙太奇式的場景切換。

  ■ 故事

  《臺北上午零時》原是吳念真與臺灣綠光劇團合作的“人間條件”系列舞臺劇的第三部,2007年12月以閩南語在臺灣首演。此次受到內地製作公司世紀華鵬之邀,由原版主演陣容,以普通話首度呈現給內地觀眾。故事講述的是四十年前,三個從南部北上來到臺北,在一傢俬人鐵工廠當學徒的年輕人阿生、阿榮、阿嘉,同時愛上了隔壁面攤老闆娘的外甥女阿玲。然而鐵工廠的老闆性侵犯了阿玲,導致阿榮怒殺老闆為此入獄九年。阿玲堅持生下孩子,因擔心受人閒話,請求與阿嘉結為法律上的夫妻。阿生則持續以阿玲的名義寫信給獄中的阿榮,為他打氣。多年以後,四人再次相聚,埋藏在內心的情感與秘密也同時揭開。

  ■ 對談

  23日,鳳凰娛樂主辦的大型戲劇互動活動《鳳凰公演禮》邀請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的編劇、導演吳念真,主演黃韻玲,吳念真之子吳定謙一道,與觀眾進行零距離交流。(記者陳然)

  吳念真的心裏話 其實我對臺北是沒有情感的

  這個故事背景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那個年代是臺灣島內移民的高潮。當時臺灣經濟在起飛,從農業經濟轉變成工商經濟,城市以外的年輕人開始到城市裏尋找工作機會,我這一代人差不多初中畢業進了城市。我運氣很好,小學畢業考到了第一志願的初中,念完三年到了城市,那時候15歲。因為初中都要理光頭,那時候你在臺北街頭如果看到很多“刺猬頭”,一看就知道是同期的“知音”,也是剛進城的。那個年代是“老闆至上”,老闆、師傅罵小孩跟罵狗一樣,我們當學徒,當小弟,其實尊嚴是被傷害的。這時候有一種(感受)可能是懷恨,另一種是被激勵,我一定要出頭。

  這個故事跟我自己最接近,寫的是自己青春期的事情,比如暗戀某個女子,都是像那個年代發生的那樣。現在大陸也一樣,所有城市裏都有很多外地來學習、工作的年輕人,這個地方可能不是他的故鄉,他的故鄉在遙遠的地方,未來這個異鄉可能會變成故鄉,但你對這個城市是不是真正充滿情感,好像也沒有。我在臺北40多年,我對臺北是沒有情感的,覺得只是謀生的地方,那不是當初你生命形成的地方。(口述:吳念真)

  【演員説】

  黃韻玲:我毛遂自薦來演的,希望能近距離學習創作。我那時候很希望可以做配樂,後來第一天去上工的時候,他們就發了劇本給我,讓我用閩南語念臺詞。我不管會不會拿到這個角色,就想一定要把它做好,我媽媽、奶奶也用各種方式幫助我。吳導的劇本和我看的劇本完全不同,他的劇本是有節奏,有音律的。

  吳定謙:我的角色就是父親自己的某些投射。撇開父子關係來説,創作者把自己的觀點、經歷注入作品中,它才會有血有肉。這次演戲就像穿越時空回到父親年輕的時候,體驗他某些生命的片段,那比閱讀來得更直接,有點像打電玩,以第一人稱射擊的感覺。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