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查貨大批“黑心油”食品安全再響警號

2014年09月05日 13: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食品安全再響警號,昨天又查獲大批“黑心油”。不法業者收購俗稱“地溝油”的餿水油、皮革廠廢棄皮脂油和禽畜屠宰場的皮肉下腳料等廢棄物,再加以混滲、燃煮後製成劣質食用油品,賣給生産食品油的大廠。迄今至少有數百噸“地溝油”流入臺灣市面。由於臨近中秋節,據説部分“地溝油”已用於製作月餅,以及深受大陸游客喜愛的鳳梨酥和夜市小食攤。近年島內“問題食品”層出不窮,不僅重創臺灣“小吃天堂”的美譽,也大大削弱了遊客對臺灣食品的信心。

  評論指出,去年臺灣評選“年度代表字”,“假”字獲得最多票數而當選。這樣的結果可謂意料之中。近年島內“問題食品”的陰霾揮之不去,從震驚海內外的“塑化劑”事件,到沒有米成分的米粉、加入工業原料的“毒澱粉”、以次充好的混充米、摻入工業原料的橄欖油,如今又發現“地溝油”,一系列的劣質食品事件暴露了島內食品安全監督制度出現了巨大漏洞。早在2009年西班牙政府就發文給臺灣衛生署,指出臺灣代理商以不同植物油與少量橄欖油混和,充當100%的橄欖油,在市場出售。但臺灣方面辯稱,當時島內檢驗技術有限,未能驗出有關代理商的油品有異。此外,有臺媒指出,2012年就有人檢舉市售麻油混摻大豆油,但有關部門未認真追查。島內部分公務員對食品問題的輕視態度,造成了不法業者的僥倖心理。

  評論直言,在一波又一波的“食品風暴”中,讓人震驚的是,其中竟有不少知名商家以身犯險:宣稱含米量九成的“龍口”品牌新竹米粉被發現含米量只有7%至10%;過期泡芙事件的主角是擁有79年製作食品經驗的老字號義美食品公司;有30多年歷史的“大統”食品公司的“黑心食油”配方去年底才被發現;這次捲入“地溝油事件”的強冠公司也是食用油大商家,長期供應全臺各地的夜市、小吃店、麵包店。老牌商家之所以走入歧途,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年食品行業競爭激烈,而成本又不斷提高,於是鋌而走險,使用廉價的劣質原料。然而,這種“降低成本”的方法根本就是飲鴆止渴,因為東窗事發,聲譽盡毀,甚至鋃鐺入獄。另一方面也反映這些年島內部分食品生産者的道德素質下降、法律意識薄弱。有人説,食品行業是良心行業。如果消費者吃了有問題的食品,會使健康受損,甚至危及生命。但一些不肖業者卻是“一切向錢看”,視道德和法律于無物。

  評論最後説,問題食品事件在島內已非偶然現象,臺當局除了制訂更嚴厲的處罰措施,還應加強對食品的檢驗,在問題食品還未大量流出市面時,就掀出製造問題食品的黑心商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