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假”字當選 臺灣民眾“食難安”

2013年12月13日 14: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代表字大選”活動近日揭曉,“假”字高票當選。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假”是一個貶義字。但它竟能在56個候選字中“脫穎而出”,反映了臺灣民眾這一年來的感受相當負面。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出現嚴重漏洞,民眾“食不安”,擔心病從口入,影響身體健康。“假”、“黑”、“毒”等字淋漓盡致地反映了臺灣社會對問題食品不滿、焦慮的情緒。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代表字大選”活動近日揭曉,“假”字高票當選。眾所週知,“假”意即“不真實”,如“假話”、“假貨”、“造假”等,是一個貶義字。但它竟能在56個候選字中“脫穎而出”,反映了臺灣民眾這一年來的感受相當負面。而入選前十名的代表字還包括“黑、毒、亂、謊、悶、混、真、醒、安、食”,其中負面字眼不僅佔了多數,還“名列前茅”。這樣的結果並不讓人意外。過去一年問題食品的陰影始終籠罩臺島,5月至11月至少發生了17起重大食安事件,如轟動兩岸乃至國際社會的“毒澱粉”、香精麵包、“黑心油”等。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出現嚴重漏洞,民眾“食不安”,擔心病從口入,影響身體健康。“假”、“黑”、“毒”等字淋漓盡致地反映了臺灣社會對問題食品不滿、焦慮的情緒。

  一直以來,臺灣被譽為“小吃天堂”,而且“臺灣製造”又是品質保證,因而吸引了兩岸三地遊客登島尋覓美食。但自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爆發後,臺灣食品安全問題便猶如陷入了無底黑洞,讓人看不到了結的終點:從去年的口水菜、農藥大米、致癌醬油,到今年的假米粉、過期泡芙、有毒容器、抗生素雞蛋、香精麵包,乃至最近鬧得沸沸颺颺的黑心油、劣質米,幾乎每一樣都是人們日常飲食的重要原料。難怪有臺媒慨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多少項已淪陷在“黑心商品”的烏雲下?

  然而,最令人震驚的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食品風暴”中,竟然有不少知名商家以身犯險。例如,號稱臺灣米粉行業龍頭的“龍口”品牌新竹米粉,在包裝廣告上宣稱含米量達90%以上,送驗結果發現含米量僅有7%至10%;過期泡芙事件的主角是擁有79年製作食品經驗的老字號義美食品公司;被揭發摻雜劣質米的山水米實業公司,在島內是第三大包裝米品牌;在兩岸知名度甚高的“胖達人”麵包店標榜“食材天然”,但實際上麵包都添加了人工香精;有30多年曆史的“大統”食品公司的“黑心食油”配方最近才被發現,原來其花生油不含任何花生原料,辣椒油不含任何辣椒原料,而且還在食油中添加對人體有害的銅葉綠素。

  在短短兩、三年間,臺灣問題食品層出不窮。這到底是偶然現象,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必然結果?到底是相關法規不完善,還是執法不嚴,又或是因技術、設備問題而根本就檢驗不出食品中有毒有害的添加物?對於這些人們心中的疑惑,臺當局必須認真反省、好好檢討、加強監管,以挽回臺灣食品的信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