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年度代表字“假”食安陰影陪伴過年關

2013年12月12日 08:1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臺灣評出年度漢字“假”。

  由《聯合報》等單位主辦的臺灣2013代表字評選12月9日揭曉,“假”字獲選年度代表字。據主辦方介紹,票選前10名分別為假、黑、毒、亂、謊、悶、混、真、醒、安、食,其中“食”與“安”同票並列第10名,反映出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渴望。

  今年上半年以來,臺灣相繼爆發多起食品安全事件。5月至11月,島內至少發生17起重大食安事件,包括毒澱粉、高雄屏東斃死豬肉加工後供人食用、皇冠公司以甲苯擦拭餐盒、臺南某公司偽造保質期標簽、“胖達人”麵包虛假廣告等等。

  而10月爆出的大統長基油品造假事件更是“火上澆油”。該品牌油品被發現成分標識不實、甚至添加違禁銅葉綠素,被媒體冠以“黑心油”。11月下旬,臺灣媒體又爆出統一、味全等品牌乳品檢出雌激素、避孕藥、止痛劑等成分,雖然臺監管部門事後公佈涉案乳品各項檢測均合格,但事件在島內仍掀起軒然大波。

  “胖達人天然香料是假的,大統大賣假油,臺灣食品安全造假一籮筐,還有什麼是真的?”一位臺灣網友的“吐槽”説。

  在臺北重慶北路的家樂福超市,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本地食用油與乳品的銷量明顯下降,很多消費者寧肯花高價購買進口食品。正在採購的市民彭小姐説,對於保質期較長或化學加工過的食品,她都不太敢買,“還是回去吃媽媽煮的東西放心”。

  面對民眾的質疑,臺灣監管部門加快了立法進程。12月5日,臺衛生福利事務主管部門發佈了《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該辦法對主管機關對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的查核、抽樣、送檢都做出了詳細規定,執法力度顯著加強。

  此外,對於涉案廠家,臺灣司法部門也予以嚴懲。“黑心油”事件發生後,大統長基公司生産線被查封,涉案油品全部下架,並被處以2500多萬元新台幣罰金。臺檢方已對該公司負責人高振利等人以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詐欺取財等罪嫌提起公訴,並建請法院對高振利從重量刑,犯罪所得18.5億多元新台幣也請法院宣告沒收。其餘多起案件的嫌疑人都已被收押並進入訴訟程式。

  不過,儘管臺監管部門“重拳”出擊,但食品安全事件連續多發的態勢對廠商、餐飲業者、消費者帶來的損失與陰影一時難以消退。

  11月21日,當臺灣媒體曝光統一、味全旗下多個品牌乳品疑似添加違禁藥物後,當天兩家公司的股票價格就下跌2%至3%。有媒體估算,從2011年“塑化劑”事件以來,臺灣食品業遭受的損失達1000多億元新台幣。

  在餐飲業,為了保證食材的安全,更多臺灣業者選擇自種蔬菜,或是雇傭農戶種植專供的食材,以吸引要求“吃得放心”的顧客。臺灣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資深廚師許堂仁説,未來3到5年,這會成為大趨勢。

  許堂仁也坦承,對於一般的中小餐飲業者來説,單獨種植的方式面臨不少困難。“每樣東西都自己種是不可能的,政府還是要加強監管,這樣大家才能放心買。”(記者查文曄、田穎、何自力)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