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誰的悲傷又留給了誰?

2014年05月15日 10: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這幾天,“上廁所不關門”登上了微博熱門話題榜,成了“茶葉蛋”之後又一個與“臺灣”有關、與“自嘲”有關、與“受傷”有關的熱詞。這全拜一個叫陳升的臺灣歌手所賜,他自稱反服貿,又説“希望陸客真的不要再來了”、“等你們上廁所會關門的時候,我再跟你談統一”……一字一句,都刺向大陸網友的自尊: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陳升説,“臺灣已經比世界上一半的人過得好”,“我們不要賺那麼多的錢”,所以希望陸客不要再來了。其實我很想問一句:臺灣民眾真的“過得好”嗎?陳升自誇“不缺錢”,卻為何還有那麼多臺灣人表示自己深陷“悶經濟”中呢?不知民間疾苦的陳升,以自己的言論傷害了多少臺灣百姓?

  臺灣前“立委”邱毅抨擊,陳升前幾年在大陸大賺人民幣,近年來臺灣歌壇新人輩出,他逐漸沒落過氣,於是大講風涼話,無視陸客對臺灣GDP成長有明顯貢獻的實情。這,又是對大陸民眾的傷害。

  關於陳升,能讓大陸人想起的,應該就是那首曾經火遍兩岸三地的流行歌曲《把悲傷留給自己》,還有就是他與女弟子劉若英的一段曖昧過往。這一次,陳升真的是像這首歌裏唱的——“我不夠溫柔”了,他近似刻薄的言論,難道是想要兩岸民眾自此各行其道,“把我的悲傷留給自己,你的美麗讓你帶走”?那樣,豈不就真的成了歌裏的結局——“從此以後,我再沒有快樂起來的理由”。一個不快樂的臺灣海峽,對兩岸百姓真的好嗎?

  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是兩岸主流民意的選擇,並且是已經在實踐中被證實是正確的道路。兩岸社會都是獨特與複雜的,對於不能代表臺灣主流民意的極端言論,大陸民眾當然不必太過在意,臺灣民眾也應該在渴望對方理解自己的同時,試著來理解大陸民眾的情懷。只有雙向的努力,只有雙向的靠近,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才能把悲傷徹底驅離,而不是留給其中哪一方,不是嗎?(台灣網:趙靜)

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