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陸生赴臺開“窄門”關住了誰?

2014年05月13日 07:5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赴臺陸生要面對種種限制性政策,臺灣高校招生遇冷。(圖片來源:百度網)

  5月12日開始,想要赴臺就讀本科的大陸學生可以在網上報名了,報名時間截至6月18日。與往年不同,今年赴臺的陸生可以選擇報考公立大學。包括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在內的49所島內公立大學,首次面向陸生小幅試水。

  2011年,被稱做是陸生元年,這一年,臺灣高校首次開放面向大陸招生。但之前,公立大學只能招收研究生,想要到島內讀本科,就只能選擇私立大學。

  陸生赴臺,搭建起兩岸年輕人交流的新平臺,其開放和每個環節的進展,在島內都會引發兩面的爭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作為兩岸教育交流中的具體舉措,陸生赴臺這個話題,折射出兩岸關係的溫度,同樣可以作為一個切入口,觀察島內的社情民意。

  陸生被稱為“破冰者”

  今年是陸生赴臺的第四個年頭。島內媒體報道,臺灣今年共有134所院校、1132個係所面向大陸中學生開放,計劃在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遼寧8個省市錄取本科生1988人。考生須參加今年8省市範圍內的地方高考,且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市本科第二批分數線。

  第一批登“臺”的大陸學生,之所以選擇到臺灣讀書,“嘗鮮”的心態多於“鍍金”。他們到了臺灣,體驗著兩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成為大陸人看臺灣的一面鏡子,也自然成為臺灣年輕人近距離看大陸的“樣本”。

  大陸學生在島內媒體上講述著臺灣人的友善、熱情;55名在臺陸生還出版了名叫《大陸學生臺灣夢》的書;島內多檔綜藝節目,像《大學生了沒》也經常邀請兩岸學生對談。當然,他們最初的問答中,還是有不少現在看來讓我們啼笑皆非的。大陸學生會被臺灣同學問到“你們都只穿藍色和黑色嗎?”“你們有捷運(地鐵)嗎?”而大陸學生也會不明白“臺灣怎麼會有清華”、“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

  兩岸曾經的隔絕與分離,即使是網際網路一代,也難免有資訊缺失。有交流終歸是好事。三毛、李敖、席慕容、幾米和龍應臺,很多大陸人都有小島想像,臺灣人也一樣,他們同樣有大陸想像。因此,陸生才會備受關注,被貼上“破冰者”、“新新人類”等各種標簽。

  陸生的出現,即便是爭論和不同看法,也客觀上給臺灣社會了解大陸打開了一扇窗。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