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臺生競爭力為何不如陸生

2013年09月23日 11: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前“政務委員”、臺大社會係教授薛承泰日前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大學校園中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間的競爭力落差,引起島內關於大學教育問題的討論。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教育制度、社會整體發展程度、薪資和就業環境以及企業經營形態影響大學生的競爭力,若出現明顯落差,最該檢討改進的恐怕是當局政策、企業經營模式及社會風氣。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前“政務委員”、臺大社會係教授薛承泰日前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大學校園中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間的競爭力落差,一席談話凸顯出近年來民眾憂心兩岸人才競爭力快速消長對臺灣的不利影響,有必要深入探討其原因,並速謀補救之道。

  根據薛承泰教授的分析,臺灣大學生競爭力不及陸生,主要歸因於以下因素:第一,出生人口從1976年42.5萬人高峰遽降至近年20萬人上下,大學學齡人口減少逾半,但大學院校卻不斷擴充,因而島內高教凈在學率(學齡人口進大學的比率)從1994年的30%竄升至2012年的69.9%;第二,因為進大學太容易,大學生人數大增,教育資源被稀釋,和過去相較,雖然優秀學生數量沒有減少,但不優秀的學生卻增加很多,整體競爭力自然日益下降;第三,大陸大學生是千、萬中選一,經過激烈競爭才能進入大學,其學習態度及積極表現和臺灣學生有天壤之別。

  從少子化和高等教育過度擴充來看臺生和陸生的競爭力落差,固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卻很難反映問題全貌,因為:大學生的競爭力除受教育制度影響外,尚取決於很多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舉其犖犖大者,至少包括:

  第一,國家地區整體發展程度。臺灣的大學院校在校園自主性、學術自由風氣,以及大學生的學習多元化和社會參與度等方面,優於大陸,故而臺生雖普遍不如陸生勤勞積極,但其創造力、行動力及可塑性不輸于陸生。

  第二,薪資和就業環境。大學生努力及積極程度,往往和其報酬成正比。近20多年來,大陸經濟快速成長,薪資不斷提升,對高級人才需求孔急,相對上,大陸受高等教育不易,大學畢業生是稀有資産,就業機會多,薪資亦高人一等,這樣的環境自然容易塑造出勤奮努力的大學生。反觀臺灣,近年來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停滯,今年上半年實質薪資甚至倒退回16年前水準,大學生就業機會不足,畢業即失業者比比皆是;即使就業,薪資普遍只有22K(千元新台幣),不足以養家活口,因此愈來愈多優秀大學畢業生紛紛前往海外及大陸找工作。大學文憑不值錢,誘因不足,自然反映在大學生的散漫及不夠積極。臺灣這種惡劣的薪資和就業大環境,當然當局應負起責任,不應歸咎大學生素質不佳和不夠努力。

  第三,企業經營型態。臺灣企業長期依賴成本導向的生産模式,過去重視員工價值的企業文化日益式微。尤其,近年各行各業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企業為降低生産成本,將生産線轉移海外,即使適合高學歷的工作機會,往往優先在大陸尋找更廉價的高級人力。這种經營型態形成很多臺商不斷訴求高級人力不足,但卻又不肯聘用島內大學畢業生並加以用心培育。這也是導致臺灣大學生學用落差擴大、競爭力不如陸生的背後原因。

  此外,當局及高等教育體系充斥官僚和形式主義,造成浮誇及不切實際的社會風氣,也難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削弱其長期競爭力。

  總結來説,兩岸大學生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不僅是教育制度的良窳,而且取決於社經體制的差異、當局經濟治理能力、企業經營型態及競爭力,乃至社會風氣等。今天若出現明顯落差,最該檢討改進的恐怕是當局政策、企業經營模式及社會風氣,當然當局要負起最終及最大的責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