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教授驚悚言論激起島內千層浪

2013年09月25日 08: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大學教授薛承泰近日談兩岸大學生競爭力落差的言論,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島內引起熱烈討論。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勤奮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但卻是關鍵因素。兩岸學生其實各有所長,理應互相學習,但倘若臺灣學生以“創意優勝”為自己偷懶找藉口,那才是臺灣學界真正要憂慮的。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大學教授薛承泰近日談兩岸大學生競爭力落差的言論,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島內引起熱烈討論。薛承泰説,假如早上8時到大陸走一趟,就算不是北大、清華等名校,在其他大學校園裏也能看到許多學生進入教室準備上課的積極態度,反觀臺灣的校園,課室裏多半是空蕩蕩,這種落差十分“驚悚”。無獨有偶,桃園一所大學教英語的教授在開學日走進課室時,驚訝地發現課室裏空無一人,一度以為自己找錯地方,後來才知道該班學生集體蹺課。

  自臺灣于2011年開放大陸學生入島深造後,島內關於比較兩岸學生競爭力的話題不絕於耳。而薛承泰所説的“陸生較臺生勤奮”的現象也非“新聞”,倒是其“導彈論”語驚四座。有人認為他言過其實,大陸學生學習積極,但臺灣學生有創意,競爭力不遜大陸同齡人;但也有人對臺灣學生的懶散態度表示憂慮,擔心長此以往,臺灣未來的競爭力有如江河日下。

  上課出勤率高低是反映學生學習態度認真與否的重要指標,由此也折射出兩岸學生對教育機會的珍惜程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高校每年的平均錄取率維持3成左右,當時能邁進大學校門的都是精英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即使自1999年起大陸高校開始實施擴張以來,錄取率也只是提升至6到7成。換言之,有1/3或1/4的中學畢業生無緣繼續求學。反觀臺灣,高校擴招速度過快,竟出現“僧少粥多”的現象,大學錄取率幾乎100%。甚至有學校招生不足,成績只有十多分的考生也獲錄取。因為入學門檻低,島內一些學生入學後自然對“唾手可得”的大學教育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態度。

  此外,臺灣産業結構失衡,雖然以高科技産業聞名,但卻有6成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而且這些人長期處於低報酬的工作環境。日前據臺當局最新數據顯示,臺灣僱員今年上半年的實質薪資倒退至16年前。經濟復蘇緩慢、薪資停滯不前,也使臺灣一些青年學生失去了奮鬥目標。

  有分析説,單以上課出勤率來判斷兩岸大學生競爭力高低,並不客觀。不可否認,勤奮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但卻是關鍵因素。它代表的是一種認真、負責、積極的人生態度。兩岸學生其實各有所長,理應互相學習,但倘若臺灣學生以“創意優勝”為自己偷懶找藉口,進而自我感覺良好,那才是臺灣學界真正要憂慮的。

  薛承泰的“導彈論”可能有點誇張,但他真正憂慮的恐怕是臺灣社會的未來發展。當下大陸經濟實力不斷上升,而臺灣經濟卻每況愈下,但作為臺灣社會未來棟樑的青年大學生卻似乎未覺察這種不妙的勢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