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丹偉:兩岸社會組織 跨兩岸社會的生成機制探討

2014-04-03 15: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最顯著的特徵是跨兩岸社會的孕育和成長。兩岸社會的連接、滲透和整合,是兩岸從經濟合作走向更高層級的政治合作的必經階段。圍繞著兩岸社會關係,大陸不少學者提出了“兩岸社會一體化”的思路。“兩岸社會一體化”是國家統一的基礎。在推進兩岸社會一體化進程中,怎樣溝通兩岸民眾的聯繫、拓展跨兩岸社會的公共空間?兩岸民眾參與的社會網路如何建構?兩岸公民社會之間的價值理念能否有效整合,進而培育兩岸社會之間的信任?這是兩岸社會一體化進程面臨的一系列考驗。這些議題的討論和解決思路,需要一個開放的、平等的、自由的空間和平臺。這是經濟主體、政治主體所無法著力,而兩岸社會組織將在社會一體化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為跨兩岸社會的重要生成機制,兩岸社會組織正在逐漸活躍。本文以兩岸社會組織發展現狀為基礎,探討跨兩岸社會組織的構成要件,分析各種社會組織的特徵和作用,特別是跨兩岸社會組織在連接兩岸社會民眾的利益、感覺、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質,客觀地評判兩岸社會組織在兩岸從簡單接觸走向有機團結進程中的功能。

  一、兩岸族是跨兩岸社會的主體

  2008年以來,兩岸社會交流開始加速,大規模的社會交流催生了一個跨兩岸社會。跨兩岸社會的出現,是“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進程中的階段性成果。社會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包括臺商、臺生陸生和觀光客在內的與兩岸關係有著直接利益關聯的兩岸族是跨兩岸社會的主體。

  在兩岸長期對立的背景下,兩岸社會被隔絕。兩岸社會的各自存在和發展,形成了兩岸社會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生存狀態,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對立和差異消解了傳統的一體化的兩岸社會,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岸社會逐漸變得疏離、陌生。“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國家統一戰略思想提出後,兩岸之間社會交往的大門被打開了一條縫。1987年11月,在臺灣的大陸籍老兵返鄉探親重啟了兩岸社會之間的直接交往。而探親之開放,迅速帶動了臺灣社會各界人士登陸旅遊、考察、經商的熱潮。透過登陸的實地接觸,臺灣社會了解了大陸的真實狀況,過去主觀上對大陸傳統的憧憬或對中國的惡意“抹黑”,被理性態度所取代。特別是大陸改革開放創造的無限商機,吸引了臺商赴大陸投資,互補互利的經貿關係成為兩岸關係最主要內容。具備超越體制行動能力的工商界、學術界精英,能夠突破兩岸之間的層層壁壘,活躍于兩岸經貿合作、學術交流中,建構起兩岸關係脆弱的聯接。雖然這樣聯接主要圍繞著經濟利益主題而展開,但是,兩岸之間開始重新認知對方,重新界定兩岸相互的身份和定位。精英交流開啟了兩岸交往的窗口,但僅有精英交流的兩岸交往是有限的脆弱的,無法化解兩岸政治對立的衝擊,不足以保障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

  2008年以來,兩岸和平發展不斷深化,兩岸交流從單向發展為雙向,交流主體從精英擴展到庶民,普通民眾開始參與兩岸交往,構成了基數大、影響廣的兩岸族。兩岸的人員交流在2008年7月臺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觀光旅遊之後出現井噴式增長。 2009年大陸居民赴臺人次達935,505,比2008年增長235.7%。以臺灣居民赴大陸為主體的單向度的兩岸人員往來格局,被迅速成長的赴臺大陸居民所改變,兩岸居民互來互往的雙向交流新格局正在形成中。2012年,兩岸人員往來穩步擴大,全年兩岸人員往來的總量接近800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全年臺灣居民來大陸534.02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大陸居民赴臺263.02萬人次,同比增長42.56%。大陸居民赴臺旅遊197萬人次,同比增長57.5%。大規模的人員交流是跨兩岸社會的基礎。“社會是一個被建構起來的實體,而不是一個基本的實體;社會僅僅存在於構成社會的個人之中並通過這些個人而存在……社會是一個像構成它的個人一樣的現實的實體。”參與兩岸交往、與兩岸關係發展有著直接利益關聯的社會群體構成了兩岸族,其主要類別有臺商群體、學生群體、兩岸通婚群體、觀光客群體和其他群體。

  臺商,是兩岸經貿合作中的主角。臺灣企業家依託敏銳的經濟直覺、聰慧的經濟頭腦、靈活的經濟手段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積極參與大陸的經濟發展,分享大陸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在兩岸經濟合作的舞臺上“唱主角”。在兩岸政治僵持的情形下,臺商群體主導的兩岸經貿關係是維繫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臺商依然肩負起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主力軍作用。陸資入臺剛剛啟動,大陸企業家對於投資臺灣表現出濃厚的興趣。2012年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金額6.94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0倍。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實施,可以預期,兩岸經濟界精英依然是兩岸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