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漢字危機 兩岸共同應對

2012年09月14日 08:1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漢唐樂府表演者用古樂舞向漢字致敬。陳曉星攝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2500多年前某位祖先的情思我們於今如何窺見?

  德不孤,必有鄰……孔子的自信如何傳遞給今天的你我達觀的力量?

  中華文明最典型的符號是什麼?

  傳承中華文化數千年綿延不絕的載體是什麼?

  答案只有一個:漢字。

  通過漢字,我們讀《詩經》、誦《論語》、享受文明古國的榮耀。漢字,當得起所有中華子孫的敬禮!

  現在的中國人仍然能讀2000多年前的《詩經》、《論語》、《史記》,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相比之下,2000年前歐洲通用的拉丁文現在幾成死的文字。如果把書寫系統已經成熟的甲骨文作為漢字的肇始,3000多年來漢字一直記錄著我們民族的故事,把文明傳遞到我們的手上。

  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近日在山東舉辦的第三屆兩岸漢字藝術節上演講時説:“4000多年前,黃帝史官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這絕不是虛言,對中華民族來説,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提筆忘字

  世界上四大古老文字即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埃及聖書體、瑪雅文字,僅存甲骨文經過書體的流變至今仍在使用,且成為世界上唯一視覺辨識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觀賞性、豐富性。但傳承了3000多年、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漢字,在21世紀遇到了挫折與困惑。

  進入電腦時代,漢字書寫已變為拼音輸入、鍵盤選字。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出席第三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時説:“現在我們有多少人提筆忘字?寫字的水準也越來越差,寫出的字不像個漢字,包括合同文本、法院傳票、判決書甚至有些法官的簽字都慘不忍睹!”

  劉兆玄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臺灣的情況也一樣,兩岸面臨著同樣的漢字危機,因此也肩負著同樣的使命。兩岸文化工作者要做的事情很多,保護智慧財産權、合作出版、兩岸合拍,還有舉辦“非遺”展演、文博會、漢字藝術節、合編常用詞典、開通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討論文化領域的相關協議……他説:“兩岸要不斷拓展文化合作的深度,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繁簡爭議

  關於兩岸間的繁簡之爭,有些人態度非常激烈,臺灣批評大陸“沒文化,不懂得愛惜漢字之美”;大陸指責臺灣“肉食者,不知販夫走卒的識字之苦”。對此,劉兆玄的態度相當溫和:“大陸有的繁體字臺灣不太接受,比如‘愛無心’、‘面無麥’(簡體字去掉的部分),但有的是好的,既簡化又符合漢字指事、會意的造字原則,比如‘小土’是‘塵’。好的簡化字臺灣可以吸收,使用者自由選擇再加上文化政策的求同存異、平等交流,繁簡會朝著第二次‘書同文’的方向走。”

  書法冷落

  語言先於文字,方言也遠眾于文字,在文字與語言對應的過程中,中國的祖先高度智慧地選擇了由象形到指事、會意、形聲的造字法,為世界貢獻了靠視覺辨識的漢字,這既避免了拼音文字隨方言而分化的文明斷裂,也發展出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與篆刻。

  進入21世紀,雖然北京奧運會的會標是一方中國印,開幕式的開場演出是舞者在宣紙上舞出書法線條;雖然臺灣的雲門舞集因為表現狂草的氣韻與流動而獲得國際聲譽,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毛筆、宣紙、書法甚至硬筆的書寫都離我們漸行漸遠。遼寧畫院教授冷旭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寫了一輩子的字,辦個書展,除了開幕式熱鬧一會兒,有多少人來看?有多少人還有欣賞書法的需求?”一輩子以紙筆為生、以紙筆揚名立萬的臺灣畫家劉國松感慨:“現在的孩子都是‘電子兒童’,拿不起筆來也就算了,連欣賞都沒有能力了。”

  “書法是否終將成為小眾藝術?是否不可逆轉地將遠離普通人、成為拍賣會上的拍品?”記者提出問題。劉兆玄答:“我倒沒有那麼悲觀。我們要承認漢字書寫已依賴電腦輸入的事實,這並不是壞事。但漢字除了表達的功能外,還有審美的、品位追求的功能,有書寫過程的愉悅感和抒發感,這些電腦不能代替,非書法不可。兩岸都要想辦法讓更多的人體驗書寫的美與愉悅。臺灣每年元旦都舉辦新春開筆活動,馬英九齣席,和書法家和普通市民一起提筆寫字,這樣的活動對書法就是一種推廣。當然,還包括書法課堂、書法比賽、漢字藝術節等,都是要留住書法,讓它繼續滋養現在的人們。”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