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大陸節目來臺又成話題

2013年05月02日 08:2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島內媒體報道稱,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透露,曾在4月28日舉行的“汪辜會談”20週年座談會上,向馬英九建議,可以考慮引入央視及鳳凰衛視國際新聞,希望借此解決臺灣的媒體亂象。儘管江丙坤沒有談及馬英九的回復,但此言一齣,還是立刻成為話題。

  既然成為話題,自然是有正反兩種觀點。5月1日,臺灣“監察院長”王建煊表示,讓央視、鳳凰來,可以提升臺灣電視臺的水準。王建煊認為,臺灣媒體充斥亂象,老是名嘴在節目上談八卦,對民眾有什麼好處?

  島內媒體亂象叢生,並非虛言。當拳頭加枕頭充斥版面和時段,“無冕之王”、“第四公權力”這樣的美譽和光環正與臺灣媒體漸行漸遠。然而,這絕不僅僅是媒體報道方針的變化。有島內學者撰文指出:有人説媒體這個産業,是販賣人性的産業,人性中有向上向善、追求知識、崇尚正義公平、渴望進步的一面;人性中也有向下沉淪、偷窺、嗜血、揭人隱私、喜愛膻色腥的一面……媒體不能只談新聞自由,必須體認本身的社會責任。膻色腥敗壞社會風氣,戕害善良人性。

  反對的聲音聽起來耳熟——要警惕!警惕什麼?之前,大陸節目“我是歌手”在島內掀起收視熱潮,本來只是一個娛樂綜藝節目,可是綠營卻讓臺灣民眾一定要警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更是直接稱,大陸節目是大陸“入島、入戶、入腦”的統戰作為。對此,臺媒發表評論指出,面對大陸,民進黨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快思模式。“逢中必反”就是快思模式。

  4月29日,臺灣當局“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説,江丙坤表達的是個人看法,要如何改善媒體環境需主管機關(指文化部門)與媒體共同努力。要不要開放大陸電視節目來臺,的確還需要兩岸進一步的考量和溝通。引進大陸電視節目改變島內媒體亂象,也非朝夕之事。

  不過,遙控器掌握在民眾手裏,要不要開放大陸電視來臺,首先要看有沒有市場。2011年,《步步驚心》在臺灣爆紅,清宮劇發燒;2012年,臺灣播出《後宮甄嬛傳》,收視一飛沖天,半年內回放數次。之後的“我是歌手”更是引發萬人空巷的狀況。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陸電視節目能夠引起兩岸民眾的共同關注?臺灣《中國時報》分析指出,除了資金注入充裕,大陸文藝創作人才的崛起是更重要的原因。臺灣文化産品品質大幅下滑,電視節目不是膻色腥的奇聞怪談就是泛政治化的鬥嘴罵戰,沒有創新和“正能量”的作品如何收穫觀眾擁躉?這才是島內人士應該反思之處。(特約記者 木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