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歌唱比賽類節目成商機無窮市場

2013年04月27日 11: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分析島內音樂産業發展。文章指出,歌唱比賽,儼然已成為商機無窮的市場。選秀節目的興起讓唱歌技巧成為關注點,歌唱技巧重要性提高,未嘗不是好事,臺灣流行歌曲已有創作力衰退的現象。培養唱將容易,培養優秀的創作者卻困難許多。文章建議:想維持臺灣在流行音樂的優勢,就不應忘記刺激新的創作。最好的辦法是與電影、電視密切結合。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節目,因為決賽有多位臺灣知名歌手,引起島內媒體注意。像這類的比賽節目,從評審、觀眾、參賽者、贊助商,到比賽規則、過程、製作、轉播,樣樣都可成為話題。不管是老歌手鹹魚翻生,或是新人嶄露頭角,借由話題的炒作吸引大眾注意,節目的參與者個個因此獲利。歌唱比賽,儼然已成為商機無窮的市場。

  這種現象,若回到20世紀來看,很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雖然當時也有五燈獎(注:臺灣電視公司(臺視)委外製作的綜藝節目)這類競賽節目,但其規模與形式簡單,比較像鄉鎮市民的團康活動。那時期,大眾音樂市場,係以唱片為主流。歌手們密集地推出新專輯,電視、廣播天天打歌,聽眾們耳不暇給。據説,很多唱片公司挑新人,不是看歌藝,而是看長相。即使歌手五音不全,錄音室也有辦法靠著一句一句、甚至一字一字地修音、重錄,完成動聽的唱片。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的唱片封面,多半是帥哥美女。綜藝節目演唱,則以對嘴居多,敢現場秀真功夫的歌手並不多。許多紅歌星常予人神秘感,真正的實力如何,觀眾也不得而知。

  然而,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民眾可輕易上網找到想聽的歌,甚至下載mp3,當然也就不一定舍得花三、四百元(新台幣),買一張可能只喜歡一、兩首歌的專輯。唱片銷售一落千丈,唱片公司、唱片行,關的關、倒的倒。當年張學友的《吻別》所創下的200萬張銷售盛況,早已一去不復返。既然流行音樂難以靠唱片生存,只好另辟蹊徑,一是積極地開演唱會,賺取門票收入,另一個就是製作比賽節目。後者不僅有華麗的布景與盛大的場面,還能將比賽規則做各種變化,以吸引觀眾。有的是評審極盡毒舌之能事,有的玩團體賽,有的還讓評審擔任教練,栽培新人。無論節目內容或者形式有多少花樣推陳出新,這類節目都有一個不變的共同性:歌唱技巧是最重要的焦點。猶記《星光大道》爆紅時,有人認為這是《全民美聲運動》,因為歌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歌手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耍花腔、飆高音,評審也隨之嚴苛,甚至常到吹毛求疵的地步。

  歌唱技巧重要性提高,未嘗不是好事。過去大家重視的是歌曲好不好聽,現在更強調唱得好不好,實力派唱將得以大顯身手。不知不覺間,中看不中聽的歌手被淘汰了,轉而出現所謂“名模”,以另一種形式滿足大眾的視覺享受。他們即使轉型,大都是擔任演員、主持人,或表演其他才藝,但鮮少唱歌,以免自毀形象。

  有人認為,大陸歌唱節目無論歌者、評審或歌曲,有一大半來自臺灣,顯見臺灣的文創實力仍佔上風,至少還算得上華語流行歌的中心。這一點並沒錯,但很少人注意到臺灣流行歌曲已有創作力衰退的現象。在唱片風行的年代,新歌需求量高,即使純為發片而寫的歌,也多如繁星。如今唱片市場萎縮,新歌愈來愈少。像《我是歌手》再度唱紅的《煙花易冷》、《領悟》等歌,都是3年甚至將近20年前的老歌了。

  培養唱將容易,培養優秀的創作者卻困難許多。想維持臺灣在流行音樂的優勢,就不應忘記刺激新的創作。最好的辦法是與電影、電視密切結合。韓劇常常一齣戲不下五、六首主題曲,每集反覆播放,讓人想忘也難。《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主題曲,曾隨影片轟動而大為流行。倘使一時沒有熱銷的影片,在眾多比賽節目中,若能多增加歌曲創作項目,或許還能夠製造不一樣的新話題。別忘了,有優質的音樂作品,才能真正帶動音樂産業的提升,發揮文化的影響力。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