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茶文化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 

2012年05月07日 08:1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筆者在臺北駐點採訪時認識不少來自福建的同行。雖然來自産茶勝地,但他們返閩時,往往也帶點臺灣茶回去,或送人,或自用。而臺灣的朋友到了福建,基本也會買些當地的茶品嘗一下,水土隔海,風味也就各有韆鞦。但相同的是,閩臺兩地歷來都有以茶會友的傳統,茶文化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 

  閩臺茶業同根同源。早在300多年前,福建人就把烏龍茶的品種、種植和製作技藝帶到臺灣。如今臺灣擁有先進的茶葉精加工技術、茶葉機械設備製造技術、貿易行銷理念,福建則多有珍貴的茶樹品種資源、馳名中外的茶葉品牌,以及幾十萬的技能型茶農。兩地茶鄉有很強的互補性,茶産業合作空間廣闊。

  以前臺茶以外銷為導向,主要銷往日本、美國等地。近幾年,隨著兩岸交流的加強,臺灣茶開始進入大陸市場。兩岸茶葉貿易列入ECFA早收清單目錄後,從今年元月起關稅降為零,包括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高山烏龍茶、臺灣烏龍茶等日漸為大陸消費者熟知。

  另一方面,近年來臺灣本地茶葉的消費、生産和市場等也逐漸變化,滿足臺灣本島消費的內銷茶葉量不斷增加。據統計,如今島內每年要喝掉約4.5萬噸茶,其中需要進口約3萬噸。正是發現其中的巨大商機,福建的茶産業積極拓展臺灣茶葉市場。如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就在臺灣成立高山茶葉生産基地,佔地480畝,成為陸企在臺種茶的吃螃蟹者。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臺商也在福建開闢茶園,引進臺灣茶種種植。僅在漳平,就有多達40家臺灣茶企落戶,建成大陸最大規模的臺灣高山茶生産基地,並將製作加工後的茶葉再返銷臺灣。

  儘管閩臺茶産業合作日益密切,當前的交流還是呈現很多不足,有人將之稱為“三多三少”:綜合部門交流多,茶企茶農交流少;大型活動多,專業技術交流少;在大陸開展活動多,到臺灣互動少。簡而言之,目前仍然主要是臺灣資本、技術的單向流入,兩地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有待進一步深入。

  事實上,福建茶業的土地、勞動力與臺灣茶業的資本、技術只有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內,通過市場配置,引導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才可以最大化地發揮效用。為此有專家學者建議,要利用福建地緣優勢,加快建立具有“共同市場”性質的合作實驗區,推動閩臺茶産業合作向深度發展。(任成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