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龍應臺談文化交流:兩岸用了解消除誤會

2012年12月06日 07:5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12月3日,龍應臺結束訪港行程返臺,6天裏,其一言一行都成為媒體和民眾追逐的焦點:港大演講,千人禮堂座無虛席,有線電視現場直播……龍應臺抵港掀起的這陣“龍捲風”,並無意外,頭頂著名作家的光環,又曾在香港生活9年,龍應臺早已蜚聲香港文化和學界。

  曾在港大任教的龍應臺在演講中説:“我以公務員身份看香港,走的行程都是我以前作為作家走過的路,但這次帶著特定問題考察跟以前肯定是不一樣的。”一語道出差別。作家變官員,現任臺“文化部長”的龍應臺,被觀察的角度也自然變化。對港臺文化交流、兩岸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設想,都是被關注的新內容。

  “龍捲風”重回港大

  以犀利文風被稱作“龍捲風”的龍應臺,每每談到香港,總是展現出溫柔與眷戀。2012年離開香港前的告別會上,龍應臺發表了7分鐘動情演説,數度流淚。她贈給在場的每個人一封親筆信,信上寫道:“寫作室在柏立基學院,開門見山,推窗是海。山那邊,有杜鵑啼叫,雨打棕櫚;海那邊,有麻鷹迴旋,松鼠奔竄。我對香港,充滿感恩。”

  這次重回港大,雖是公眾焦點,但她卻仍有回家般的自在。在港大演講,一上臺她就開起了玩笑,看到好友林青霞在現場,直説“怕她説自己穿得不對”。

  訪港期間,龍應臺曾不止一次地用“故事島”來形容香港,她形象地打比方説,香港擁有100個裝滿故事的抽屜,也許有90個抽屜還沒打開過。“這裡故事多,是作家的創作天堂和創作處女地。”

  2003年,龍應臺應香港大學之邀出任客座教授,從臺灣移居香港。一住就是9年,期間寫成了《龍應臺的香港筆記》,香港經歷無疑是其品牌建設過程的關鍵一環。用“故事島”來形容記憶中的香港,不脫文人本色。可當被問道“會否繼續以作家身份執筆”?龍應臺卻坦言“有時間寧願睡覺”,因為打了一份“臨時工”,恐怕要離開公務員的位子後才會再寫。

  用文藝與香港交朋友

  今年2月,龍應臺出境返臺,應馬英九之邀,出任臺灣首任“文化部長”。接棒之時龍應臺即表明,與大陸和香港展開文化交流是未來首要工作。此番重回故地,媒體的一個重要觀察點是:官員龍應臺如何推動港臺兩地文化交流?

  在港大以“我的香港,我的臺灣”為題,龍應臺講述了她眼中的臺灣和香港。憑藉自己對港臺文化的了解,龍應臺認為港臺兩地具有鮮明的強弱互補,透過深度交流可以彼此銜接。“臺灣與香港的文化交流,應該要更大膽、更深刻、更多元。”

  上任伊始,龍應臺即委派愛將和最理解她想法的文化行政專家李應平,來港出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推動港臺交流和宣傳臺灣文化。此次來港,她依然強調希望光華中心發揮催化劑作用,透過這個平臺,“用文化藝術的方式跟香港交朋友”,並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搭建與深圳、珠海和珠三角地區的交流平臺。

  與香港媒體茶敘時,龍應臺表示,將以新的角度探討建立港臺文化交流機制的可能性,讓港臺牽手發揮區域合作的文化優勢。龍應臺在港期間,到民間團體參訪,希望可以從兩地具體的連結做起。“比方説,就兩地民間藝術團體而言,臺灣文創的優勢在於有‘泥土味’。但面臨最迫切的問題是産業鏈的建立和完善,怎樣把文創轉化為産值,這就要跟香港學工業精神。”

  兩岸用了解消除誤解

  推動文化交流,媒體關注龍應臺的想法,潛臺詞是認同她不會只流於口號沒有內容。這種認知大概與她曾經的為官“政績”有關。

  1999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文化局長。此後,她不再是只會批評的文人,而是負責任地把臺北變得更美、更有文化。她不熱衷於蓋新房、拆老房,更重視“隱性”的文化建設。3年任內,她努力拯救老巷弄、名人故居以及老樹木。因此,當馬英九連任後公佈“新內閣”名單時,龍應臺的名字赫然在列,臺灣各界的反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與此同時,外界也看到,任命龍應臺掌管文化部門,凸顯馬英九想要在文化政策上有所作為。

  兩岸關係敏感特殊,即便是文化交流也是如此。然而,在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兩岸文化交流的狀況又絕非兩岸之事。龍應臺訪港,香港輿論同樣觀察的還有兩岸部分。

  12月3日,龍應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面對兩岸文化的差別,兩岸都應該不遺餘力地讓對方了解自己,以此來消除誤解。而龍應臺履新後也多次表示,非常樂意進行兩岸文化交流。

  作家、官員,在龍應臺身上的眾多標簽中,還有一個“外省第二代”。龍應臺的父親龍槐生原籍湖南衡山,母親應美君生於浙江淳安,1952年在臺灣出生的龍應臺,名字融合了父姓、母姓和出生地。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互動方面,龍應臺或許有更多的記憶和故事可以為證。(記者 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