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金馬獎不能“因噎廢食”

2012年12月03日 10: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本屆金馬獎臺灣電影成績不如預期理想,少數“立委”主張停辦金馬,“文化部長”龍應臺堅決反對。臺灣《新生報》12月1日發表社論指出,金馬獎不能“因噎廢食”,更不可“蠡瓢測海”。排除不必要的困擾,我們支援金馬獎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精采。

  社論摘編如下:

  本屆金馬獎臺灣電影成績不如預期理想,少數“立委”主張停辦金馬,“文化部長”龍應臺堅決反對,表示金馬獎樹立的專業是“臺灣的寶貝”,最能代表臺灣的招牌之一,不能停辦。導演侯孝賢深具同感,希望政治人物不要為了政治目的,抹煞了藝術價值,別把格局愈做愈小。不錯,確是這樣,否則法國頒授李安文化藝術騎士勳章,豈不成“頂級傻蛋”。 

  今年臺灣參加影片很多,只得到兩項大獎,民眾心中難免有失落感,由“立委”説出這些重話,反而顯現“小家碧玉”的味道。任何參加競賽的人,沒有不想得獎,落選原因很多,值得檢討與充實,今年失之交臂,安知來年不獎落你家。得獎固然得意,失獎也無須失意,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契機,也是下一次奪魁的轉捩點。得獎與否,無關臺灣影片的成就大小,臺灣自己主辦金馬獎,能將大獎頒給其他地區參賽者,更彰顯出評審人士的公正與客觀。 

  這場金馬獎,臺灣雖輸掉獎牌,卻贏得國際肯定,不僅評審團獲得好評,而且“價值觀放大”。冷靜觀察,諾貝爾獎和威尼斯影展的獎項得主不一定非瑞典人與義大利人不可。我們該把胸襟放大、視野放寬,別的地區影片得獎,也是我們的驕傲,誠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界定,金馬獎相當於“華語奧斯卡獎”,像這樣重要的獎項,誰得獎,都是我們“最高榮譽”,我們要無私地領導亞洲影片走向世界舞臺的尖端。 

  但過度的“保護主義”,會使臺灣失去競爭力,有些政治人物眼光淺短,喜歡在雞蛋中挑骨頭,結果骨頭沒有找到,弄得自己身疲力竭,大家白忙一陣,浪費社會不少珍貴資源。 

  金馬獎不能“因噎廢食”,更不可“蠡瓢測海”。排除不必要的困擾,我們支援金馬獎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精采。不過,今後要特別注意幾點:首先,要為臺灣參選影片把關,嚴格審查參選影片的內涵與品質,著重其文化品味和獨特創意,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寧缺勿濫,入圍影片一定要有厚實條件,散發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挑戰力和震撼人心的啟發能量。 

  其次,民眾要有充分雅量和挫折忍受力,勝敗乃兵家常事,輸掉獎項,不能輸掉信心與勇氣,許多舉世聞名的傑出演員,終其一生,臨老時才戴上皇冠。得獎的早和得獎的晚,都是一樣的,臺灣要有不敗精神,畢竟我們得過大獎,不可能年年得大獎,只要懂得發揮自己實力和衝勁,遲早會攀上更高的顛峰。 

  最後,我們必須點出,有位“立委”一方面主張停辦金馬獎,一方面又建議金馬獎不應設限于華文市場,應對全球開放。不知道哪一句話算數,或許她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們認定,藝術不要含有太濃厚意識型態在內,目前還是以“兩岸三地”為宜,俟行有餘力,再來跟奧斯卡獎相抗衡不遲,當局應有規劃臺灣電影呈現更卓越非凡的貢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