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金馬” 怎麼就成了“瘋馬”?

2012年11月28日 08:1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第4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大陸影片收穫不俗。最受矚目的最佳劇情片大獎頒給了大陸影片《神探亨特張》,而所設23個獎項中,“東道主”僅獲4個。一場金馬獎頒獎禮,在島內生起諸多風波。有民進黨人士隨即稱,“金馬是替大陸辦的”,臺灣影片得獎這麼少,“金馬”成了“瘋馬”不如停辦。

  獎項結果,臺灣和海外電影人普遍認為很公平。對於一直堅持本土創作的臺灣電影界而言,對於喜愛關心臺灣電影發展的民眾而言,得獎少的失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好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那般樸素自然。可綠營的質疑,味道卻不同。臺灣影片得獎少,金馬獎就該停辦?正因為其堅持多元、公正的核心價值,金馬獎才一直被視為華語影片的最高獎項。給不給獎只看是不是自己人,金馬還不就成了臺灣人自娛自樂的過家家了?

  顯然,“是替大陸辦的”才是那位綠營人士最想説的。大陸影片折桂,金馬就是替大陸辦的,評獎就有失公正。按照這樣的邏輯,奧運會上,大陸選手獲得金牌,那是不是説明奧運就是替大陸辦的呢?是不是全世界都該質疑奧運會的公正性呢?顯然沒有啊。可事情發生在臺灣主辦的金馬獎上,怎麼這樣的邏輯就成立了呢?

  牽強的邏輯,只為“抹黑”!這在綠營那兒,更是熟門熟路。開放陸客赴臺遊,立刻喊出“有傳染病”!陸生入島讀書,立刻喊出“也許是間諜”!要簽ECFA,立刻喊出“買大陸貨就是不愛臺灣”!邏輯背後的目的,民眾一看即知。綠營的言論引發一片撻伐。臺灣電影界人士群情激憤,金馬獎主席、著名導演侯孝賢痛斥民進黨人士的言論是“一堆胡説”,為了政治目的去分解撕裂。

  在島內的政治生態下,隨時找舞臺作秀的綠營政客熱衷在兩岸問題上做文章,有理沒理地就把“大陸”拿出來製造話題,“抹黑”、“抹紅”,只要有些曝光度,可以借此撈些政治資本,被罵無知又算什麼?如此一路看來,“金馬是替大陸辦的”、“金馬變瘋馬”的言語乍聽讓人心生詫異,細琢磨就剩下無聊和可笑了。(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