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年輕人被寵壞?其實也“壓力山大”

2012年11月12日 09:2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住房是兩岸年輕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由此衍生出來的啃老現象也很普遍。

  “以賣咖啡為滿足”

  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11月10日發表演説認為,臺灣的代表字是“寵”,太寵愛年輕人,寵愛學生,但寵愛帶來的更多是傷害。嚴長壽説,他在島內走訪校園時,發現有學生在教室上課打瞌睡。他問校長,得到的答覆竟然是“學生很辛苦,晚上要打工”。“而且不能當(被判考試不及格),因為當一個就少一個。” 

  嚴長壽的感慨又翻出了那個探討許久的問題,臺灣年輕人是不是太受“寵”了?被寵得都失去了進取心和競爭力?

  其實早在2009年底,富士康老闆郭臺銘就在一次活動當中批評“臺灣很多年輕人以開咖啡店為滿足”,引爆了“臺灣年輕人應該有什麼志向”的討論。有些人認為郭董有錢人的思維就是不一樣,根本不知民間疾苦;也有人同意臺灣年輕人毫無上進心的説法,併為此而憂心忡忡;還有一些開咖啡店的年輕人加入戰局説,開咖啡店也是一種事業,不是玩玩。

  在臺灣五六十歲一代人看來,如今的年輕人毫無上進心。比起他們當年創業時的刻苦耐勞,“勇闖新世界”,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溫室中脆弱的花朵。

  未來只有50分

  在臺灣,討論年輕人未來這個議題的時候,通常伴隨著都會討論臺灣年輕人與大陸同齡人的差異。

  臺灣《30》雜誌最近做的一組調查數據:臺灣30歲左右的年輕人23.8%的理想是當個性小店店長,而43%的大陸年輕人想成為大企業家;34.6%的臺灣年輕人認為賺錢雖重要但不是唯一價值,而20%的大陸年輕人希望自己未來年薪可超千萬;40.7%的臺灣年輕人視第二專長為實現理想最佳方法,而42.6%的大陸年輕人認為人脈是職場第一競爭力……

  反觀大陸媒體,常稱臺灣年輕人崇尚“愛拼才會贏”,似乎一樣熱衷創業。“那他們是‘被熱衷’的。”一位臺灣朋友笑答。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一份最新調查顯示,青年人給臺灣前景只打50分,受訪者認為最有競爭力的年輕人以中國大陸居首,佔33%,只有5%受訪者認為臺灣年輕人有競爭力。面對咄咄逼人的大陸年輕人,臺灣年輕人有種很強烈的焦慮感,再加上這些年臺灣經濟停滯,大學畢業生起薪反而比過去少,臺灣年輕人給未來只評了50分。有56%的受訪者想去海外闖一闖。

  其實也“壓力山大”?

  兩岸的這種比較,大概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兩岸學術交往的頻繁,越來越多的島內教授及大學生組團到大陸參觀。他們通過種種傳聞感嘆大陸學生的刻苦認真程度,反過頭來經常批評臺灣學生只知道天天玩“魔獸”遊戲——這樣下去,以後怎麼跟人家比?

  如同有媒體人分析的那樣,臺灣的年輕人也有很多煩惱,這一點和大陸同齡人是共同的。相比之下,絕大多數臺灣年輕人經濟壓力不算大,就學壓力也不太大,臺灣大學入學率達90%以上,誰都可以上大學,區別只在是不是名校而已。但畢業後就業壓力很大,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此外,富足後孩子們的心理更脆弱了,抗風險的能力下降,所以他們也感覺“壓力山大”。

  但事情總是有兩面,“中央社”援引的調查數據指出,仍有55%的島內年輕人認為自己能實現理想,讓臺灣和世界變得更好。當臺灣上一代的老企業家在罵年輕人不肯努力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澳洲當“臺勞”賺錢,或者到大陸試試身手闖一闖,去快速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或許,他們中間,未來就有像大陸馬化騰、李彥宏、馬雲那樣的人物。(特約記者 王大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