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宜蘭地震再引臺灣社會防災思考

2012年06月11日 08: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6月10清晨5時,宜蘭外海(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5級強震,隨後臺氣象部門又測到2起有感余震,最大規模5.1級。臺灣《聯合晚報》10日發表社論指出,地震提醒了臺灣社會,地震雖是常態,但也應時時有居安思危的準備。很多人從睡夢中驚醒之後,再次思及核安問題,現在都應納入地震防災的思考,務實防備才是正道!

  社論摘編如下:

  6月10日清晨一場地震,不但震醒了臺灣中北部許多睡得正熟的民眾,也再度提醒了臺灣社會:地震是常態,時時要有居安思危的準備啊!

  宜蘭外海的這起地震,芮氏規模6.5,距離宜蘭縣政府僅70多公里,地震深度為61.9公里。目前為止大致沒有傳出災情,僅僅虛驚一場,但假如是淺層地震,則恐怕後果嚴重。身處“地震地區”,相關地震不管怎樣的“假如”狀況,都應具有警惕意識。

  過去,臺灣民眾對地震的感受,多半覺得天災難防,頂多對於地震引發的建物倒塌、火災意外等災情,增加物理性預防措施與緊急救難。但1999年的921地震,提醒我們臺灣中部近斷層地區的脆弱;日本311大地震更顯示,不止境內陸地的地震災害駭人,從海上引發的海嘯之破壞力、震撼力,亦十足可怖。臺灣儘管多年來並無海嘯災情,可是沿海地區遇大地震的日本殷鑒不遠,尤其地震肇致的複合式災變,例如去年日本核電廠的意外,是臺灣要時刻不忘的教訓。

  臺灣沿北海岸到東北海岸都有核電廠,過去也僅重視萬一受地震波及時,整體建築的耐震度。可是日本教訓告訴我們,對海嘯衝擊的耐受度,亦萬萬不可輕忽。類似發生於宜蘭外海的強烈地震,可能引發什麼樣的狀況,是否已作好未雨綢繆的準備?如何設定警戒線,以最快速度發出警訊,撤離民眾,是否有充分的標準作業程式和應對措施?危機處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化危機于無形,就是要借鏡他山之石。臺灣對於沿海的核電廠,顯然需要新的安全意識,這絕非危言聳聽。

  清晨一場地震,讓很多人從睡夢中驚醒之後,再次思及核安問題,現在都應納入地震防災的思考,務實防備才是正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