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省思日本311地震一週年

2012年03月12日 10: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去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強震、海嘯、核災釀成的複合式災難,時至今日已過去一年。臺灣《聯合報》11日發表社論指出,日本這一年來針對這場複合式災難痛定思痛的防救災努力,是全球的珍貴教材。 

  社論摘編如下:

  日本東北大地震屆滿1年。強震、海嘯、核災釀成的複合式災難,造成1萬5千8百餘人喪生,迄今還有近3千3百人失蹤。日本這一年來針對這場複合式災難痛定思痛的防救災努力,是全球的珍貴教材。 

  “一個都不能少”,1995年阪神大地震尋找失蹤人口延續10年才喊停,東北巨震至今更沒停過;災後重建預算達6.7兆日元的巨大工程至今執行剛過半,但這只是有形、硬體的復原;其他如自殺、不安全感、治安、遷村、就業、社會崩損等的無形重建,難度更高,規模更大。複合式災難一波波涌現的種種問題如何應對,堪稱人類史上前所未見。 

  受到這麼無情的摧殘,日本民眾在災後第一時間給全世界的印象,是守禮、有秩序、默默承受上天給予的一切;但這個刻板印象,不盡符合人性,也不是全部,且太過壓抑日本受災民眾;親人死亡、工作丟了、一無所有、被迫離鄉背井……這是多大且超出禮教束縛的折磨,日本太多受災民眾瀕臨崩潰。於是,第一個現象,是自殺率激增。 

  今年1月中日本警察廳發表2011年的日本自殺統計,是發達國家之冠;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東北大震的第3個月,自殺率明顯飆高,較月平均值高出兩成;尤其是仙臺、宮城等重災區。政府宣佈疑遭輻射污染的農産品一律不準采收上市後,酪農、菜農覺得自己的社會角色不再,平均每15分鐘即有一起自殺事件發生。 

  巨災必然影響社會常軌運作。丟掉了工作,少了生活所需資源的挹注,只有借貸一途。災後黑社會主導放高利貸的橫行,更是榨幹已毫無汁髓的家庭,一家之主還不起錢,自殺是日本傳統認可的表達歉意、等同還債途徑,這讓自殺之風尤難戢止。 

  更普遍的現象是不安全感。福島核泄漏可能影響的區域,雖然當局一再保證食物安全無虞,但迄今民間不止拒絕災區農産,甚至許多非災區家庭也只敢給小孩吃1年前、311之前購買的罐頭,或可長期冷藏的食物;這種埋藏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絕不是數兆重建經費可以療愈的。 

  遷村是另個難題。不要説政府擬遷走福島核電廠周邊250公里半徑區域超過3千萬的居民,規模太過浩大,不知如何啟動,僅是仙臺周邊荒濱等幾個海邊核電廠旁小村落的遷村,也遭到強烈抗拒。民眾認為離開家園就失了根,失了生存所依;抗拒之餘,甚至求助有抗拒遷村經驗的臺灣。 

  即便是重建大小事繁亂如麻,但日本仍交出防災精進亮眼的成績。地震預警方面,日本有世界最先進的機制,311因而為東京爭取到震波襲來前60秒的應變空間,使得東京都超過3千萬的民眾因為緊急避難得宜,使死亡人數降至個位數;此外,加入智慧型手機為訊息傳遞工具,地震發生當時,民眾從智慧型手機可得知附近的指定避難地點。這一根據智慧型手機觸控熒幕不離眼的新生活形態所做的地震預警方式,至今做過多次演練,證實有很高的防震災效果。 

  海嘯警報方面,日本原有根據震度8級以上地震的海嘯高度預警模式,但311主震持續超過5分鐘,影響了對海嘯浪頭高度的預測,以致民眾完全未接收到海嘯警報該往高處逃的訊息。日本氣象廳正努力研擬一套新的單獨海嘯警報發佈機制。 

  防杜核災方面也有很大的警醒,關鍵是核安機構監督機制重整。過去日本的核能與工業安全局、核安委員會,與貿易工業部走得很近,且相互呼應,311後這些監督單位都重新檢討其職責與分際,徹底切割經濟利益與核能安全,雖然面臨去年首次因電力不足出現30餘年來首次的貿易赤字,但確保人民的身家性命安全必須居於首位。 

  臺灣與日本同在太平洋火環帶,是地震的超高風險區;日本311後一些痛定思痛的舉措,對照臺灣現在的防災準備,我們應補強之處仍多到不可勝數,豈可不戒慎恐懼,引為殷鑒?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