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311一週年 核電的激烈思辨

2012年03月13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去年311日本震災引發世界關注和反思,也引發臺灣地區對核電的激烈思辨。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日本地理如此相近的臺灣,“感同身受”是:如果日本會發生這樣恐怖的災難,臺灣難道不會發生嗎?311之後,關於氣候變遷、地震海嘯,以及核能發電政策等,對臺灣而言,都已是無從逃避的迫切議題;反核訴求因而受到愈來愈多人關切。

  社論摘編如下:

  311是人類首見的“地震、海嘯、輻射外泄”三合一災難。據日本官方統計,死亡暨失蹤人數近兩萬人,曾有20萬人遭到撤離,是非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遷移行動;在現代化的日本,災民的逃難之苦與物資缺乏的慘狀,令人難以想像。

  日本地理如此相近的臺灣,“感同身受”是:如果日本會發生這樣恐怖的災難,臺灣難道不會發生嗎?311之後,關於氣候變遷、地震海嘯,以及核能發電政策等,對臺灣而言,都已是無從逃避的迫切議題;反核訴求因而受到愈來愈多人關切。

  反核與擁核,基本的信念都是希望能夠使用更乾淨、安全的能源,減少對地球的負擔與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只是如何兼顧不同的目標,不同主張的人或許對廢核與停核,有時間進程表上的不同考慮。事實上,要不要使用核能,關乎能源與經濟發展政策,需要有整全且長期的規劃。有關到底要不要興建核電廠、要使用多少核電,過去對很多臺灣民眾來講,可能是個“重要但朦朧”的議題,“福島核危”卻仿佛扯開了舞臺上的布幕,真實的人間悲劇在觀眾眼前演出,讓人感受到巨大的震撼;事實上,更大的恐慌來自於觀眾理解到、至少想像得到,或許自己不會只是觀眾,説不定哪一天,舞臺上的主角就換成了你我他。

  因此,世人不得不省思:一直以來,“使用更多能源以利於更多發展”的邏輯與模式是對的嗎?人類創造文明的方式有沒有不一樣的可能?答案或許言人人殊,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選擇、爆發衝突、引發紛爭,但畢竟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體認到面對大自然的反撲,已使得人類的處境如同站在火線一般的急迫,必須要更積極地尋求解答,不能再因循拖延了。

  每個改變,都需要良好完整的政策引導,也會經歷一段長長的適應期,並非一蹴可幾,更不是呼呼口號問題就能夠解決,但總要開始行動。日本311災難的創痛仍未過去,甚至很多災區都還是一片廢墟,日本人再節制、忍耐,也難以否認低效率的政府延長並加劇了人民的苦情;然而,這樣的三合一災難也實在是超過了許多執政者的能耐與經驗。

  311激發了人性的光明面,讓人們懂得互相幫助、懂得要感恩;但苦難的意義不只於此。人類更該追蹤造成苦難的源頭,從調整價值觀與行為的基本面做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