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島內人才流失原因在於沒有最佳利用

2011年08月18日 14: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媒《中國時報》8月18日發表臺灣大學兩位教授劉仁沛、季瑋珠對島內人才建設的評論文章,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根據筆者在美國近二十年讀書與就業經驗,實際了解島內有關人才就業的規定並不比歐美法規嚴格。例如美國就有不少工作,以涉及機密為由,不準外國人任職,只限取得公民資格者擔任,連持有綠卡者都不行。而目前臺灣已有一位“美國人”得以擔任直屬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臺灣研究機構的首長;甚至有些研究機構或大學主管在擔任臺灣的工作時,並未辭去在海外的工作或教職,一方面保留後路,這邊發展不好可以回去,一方面照顧在海外的家人,例如孩子就學的學費減免等,這還不夠彈性嗎?臺灣的教授,只能和其他機構合聘、兼任,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以上的正式職缺嗎?

  再説薪資,過去的安貧樂道固然不符合時代潮流,但是平心而論,臺灣的物價不高,稅賦又遠較歐美國家為低,教授、研究員的薪資,在臺灣的社會,與其他行業相比,再怎麼説都不能算“低”。整天嚷嚷薪資太低,不但聽在“庶民”耳中相當刺耳,就算島內的在地學者,聽了也很難茍同。西方一些國家和地區薪資較高,但是生活費用、賦稅也高,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壓力、家人的適應、孩子的就學、以及語言和種族歧視等問題,吸引力也會打一些折扣。這些外來學者動輒出言批判島內薪資太低,留不住人才,恐怕也是個假議題、煙幕彈;其實他們是希望自己得以在島內坐領高薪,不但地位高人一等,更可以支付家人在海外的高額生活費、以及孩子就讀名校的高額學費。

  做不出研究不要怪東怪西,臺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沒有好好利用,讓他們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筆者自己和一些朋友,在美國大藥廠合計有二、三十年的經歷,專書就寫了九本,但是回臺後在大學任教,或在研究機構任職。臺灣的“生技制藥國家型科技計劃”從來沒有邀請我們參加,真正是人才的浪費。其原因就是這些大頭不願真正的人才搶了他們的資源,人才不被重用,才會出走,變成人力凈流失。

  臺灣徒有“人才庫”,在上位者卻鮮少仔細了解、尋找有能力可以合作、發展的人才,只會搞小圈圈,培養自己的勢力;不問是否優秀、是否有能力,只問是否與自己氣味相投,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如高分SCI論文,定義卓越,以自己擅長的研究定義任務導向的計畫,還高談學術無民主、無自由,根本沒有任何胸襟和願景。這也是為何生技制藥計劃一直強調“先做基礎研究”,但是“先做”了十年,一個藥都做不出來的原因。島內學術發展怎麼會有前途?

  文章最後説,我們在此衷心呼籲:人才與資源無私心的最佳化運用,是避免臺灣成為人才“凈輸出”的不二法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