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政策由“草根”決定 所有政黨都應了解

2009年06月03日 10:24:00  來源:
字號:    

  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深化發展,島內的在野黨批評執政黨“傾中”與“賣臺”的聲浪也不斷提升。臺灣《新生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要在執政黨與在野黨間説誰對誰錯,似乎很難有個準;如果我們跨出了黨派本位主義,其實還是可以抓到一個評斷好壞對錯的基礎。

 

  在去年“520”之後,兩岸迄今已經簽了9個協議與1個聲明,促成了兩岸的雙向觀光及進入“三通”階段。這些發展讓兩岸關係確實和“520”之前有很大不同,從而加深了在野黨的結構壓力,深怕自己的政治舞臺遭到巨大壓縮。因此,在野黨不斷指出,這樣的發展會讓臺灣更加依賴大陸,從而喪失“主體性”及“自主性”,到頭來,會因此付出慘重的政治代價。

  社論指出,我們在以前的論述中不斷提到,在野黨的這種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如果大陸觀光客持續維持一定的規模來臺,有益於臺灣的觀光及相關産業經濟;或者説,如果兩岸“三通”著實讓民眾和廠商節省了很多時間和成本,從而裨益兩岸人民的交流及廠商企業成本的降低,甚至讓跨國企業願意以臺灣做為區域經營總部;此外,如果因為兩岸的“三通”,臺灣可以和世界經濟網路接連在一起;諸如此類的種種效益,如果持續具體的展現,民眾是會直接感受得到的。

  這也就是説,如果民眾直接感受到“大陸政策”的效益,那麼基本上會認為它們是好的、對的;不管在野黨如何拼命的指出,現在的“大陸政策”在政治層面上是如何充滿讓臺灣“喪失自主性”的風險;民眾還是有可能覺得現行的大陸政策不錯。

 

  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到底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由民眾的效益感受來決定的,而不是由任何政黨的立場和好惡來決定。也許有人會説,民眾的效益感受是盲目的;但是,我們不要忽略民眾最重視的是生活,或生活過得好一點,或可以多一點收入或機會,這是一種很素樸、很真實的生活理性;不管政黨的訴求主張是如何深邃,如何前瞻,如果抵觸民眾的生活理性,一切都會失去意義,甚至變成不切實際的抽象高調。

  社論強調,對於執政黨而言,除了繼續執行深化兩岸關係的政策外,就是不斷擴大“大陸政策”的效益和效果,使我們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的生活直接受益,這樣執政黨就會被認為站在對的、好的一邊;否則徒然不斷推動深化兩岸關係的政策,有可能只是叫好不叫座,或甚至遭到民眾的反對,到那時候,執政黨就會被認為站在錯的和壞的那一邊。

  在另一方面,在野黨針對“大陸政策”不能一味為反對而反對,或只是慣性的唱著一貫的政治訴求,這樣有可能會使在野黨離民眾越來越遠。在民眾看來,在野黨的訴求只是不切實際的高調。在野黨應該轉個彎,不要老在慣性思維中打滾,而必須從戰略高度,告訴民眾現行的大陸政策能夠獲得更大更好的生活好處,滿足民眾的生活理性,這樣民眾才會重新接近在野黨。

  社論最後指出,表面上看歷史好像都是由政治菁英決定的,但深入分析歷史,將可發現民眾為了生活所表現生活理性的力量,才是真正決定歷史發展的潛規則,這種潛規則隱而不顯,但卻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希望臺灣的朝野黨派的都能夠參透這一層歷史的奧妙之處。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