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國際評級機構帶給臺灣的啟示

2009年05月26日 10:55:00  來源:
字號:    

   在臺灣股市大漲、各媒體民調馬英九就職一週年支援率明顯攀升之際,國際間的著名評級機構發佈了諸多不利於臺灣的訊息。臺灣《聯合報》今天的社論指出,這其中的奧秘“值得嚴肅解讀”。

  社論摘錄如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于5月20日發佈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地區的排名驟然滑落10名。不只如此,臺灣地區的退步在亞洲四小龍中幅度最大。另一方面,國際信評龍頭標準普爾也公佈其“壓力測試”評估數據:該公司假設此波經濟衰退時間延長至2012年,發現屆時臺灣地區的評級將大降五級,淪為BBB的低劣等級,是亞洲地區的最低級別。這兩項訊息都是由具有國際公信力的機構所發,值得嚴肅解讀。

  首先,看看IMD評估與標準普爾評級的判準之間有沒有什麼交集。IMD認為臺灣面臨五項挑戰,分別是創新與吸引人才、永續環境的建立、兩岸關係的推展、公司治理的強化與財政改革的成效。至於標準普爾,其評估主要項目則為財政赤字、債務結構、金融體系等。將這兩組評估判準相比,我們當能發現,其最明顯的交集就是“公共財政”。不可諱言,劉兆玄財政債務的危機,幾乎是臺灣面對國際間所有評級時的罩門,不但“520”公佈的兩項評比受此拖累,今年稍早標準普爾與去年惠譽信評對臺灣地區的降低等級,也都是基於相同的憂慮。馬英九日前對臺灣評級下降的回應都集中在檢討臺灣的“研發創新”;但其實臺當局的一切施政都需要錢,故財政的續航力,絕對比其他項目更為關鍵。

  既然找到了臺灣評級落後最關鍵的罩門,接下來我們則希望馬英九能解決問題,而不要做一些官樣文章式的辯解。劉兆玄團隊經常拿“國際景氣不佳、公共支出擴張”為藉口來合理化臺灣財政赤字的惡化,但這樣的説辭恐怕與實情有所差距。為什麼臺灣的財政惡化以致我們的排名急速下滑呢?顯然臺灣有其特別的問題,必須誠實面對。

  在過去一年,島內輿論對劉兆玄批評最嚴厲的,就是其在因應國際經濟蕭條、大幅擴增公共支出的同時,竟然又推出一連串的減稅措施,累計金額每年達新台幣1000多億元,這將嚴重惡化財政。直觀而言,擴大支出與減少稅收是兩個背道而馳的政策,想要兩面討好註定是不可能的。本來,在島內外經濟不景氣、企業利潤縮減之際,大家都希望減稅,因此大環境原本就不適合討論稅改;而劉兆玄既要在此期間研議稅改,又無法對利益團體的減稅壓力説“不”,自然造成稅收流失、財政惡化的後果。

  除了財政問題必須立即面對之外,臺灣的公共效率與基礎建設等也有不少值得改進的空間。在IMD三百多條評比項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對意見領袖的問卷調查。像公共效率這一類的問題,並不會呈現在當前的經濟數據上,卻會在企業領袖心中留下客觀的印象。儘管臺當局會經常以置入性行銷的作法宣揚種種政策,但企業領袖依然看到公共效率不彰的景況。這些施政包裝與實際執行之間的落差,恐怕也反映了馬英九的另一種危機。

  “520”前後臺股熱呼呼地捧場,但國際評級機構卻澆下冷冽冽的冰水。只看臺股的人會説劉兆玄“漸入佳境”,只讀IMD報告的人會建議劉兆玄“立即調整”。臺灣人民未來數年的福祉,還是要看馬英九是怎麼解讀這些不協調的數據了。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