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應警惕吸引亞太地區熱錢的後遺症

2009年05月31日 15:24:00  來源:
字號:    

  臺北股市最近兩個月極為神勇,其上漲幅度幾乎是全世界冠軍。臺灣那《中國時報》31日社論指出,臺灣現在需要小心熱錢流入帶來的後遺症。

  社論説,在今年1月20日,股價指數只有4242點;到了5月22日,竟然飆漲到6737點,漲幅近60%。在同一段時間,臺灣的基本面經濟數據卻是慘不忍睹:首季臺灣居民生産總值成長率為負10%,5月失業率大概保不住6%,4月進出口衰退也還是41%與34%,而廠商訂單除了少數龍頭大廠之外也都沒有起色。

  中國的GDP成長超過6%,但滬市A股同時期的上漲率也只有30%。臺灣這麼差的基本面配上這麼強勁的股市表現,令所有人都不知如何解釋。股市名嘴創造了一個“兩岸和平紅利”的名詞,但這個炫酷名詞究竟值多少錢、是虛是實,也完全沒有左證。再説,想要以一個“和平紅利”的名詞拗回兩岸第一季將近17%的成長差距,實在也説不過去。

  既然沒有基本面支撐,那麼臺北股市究竟為什麼會漲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資金行情。所謂資金行情,就是國外流入或民間積蓄已久的資金,由於不敢、不想、不能投入實體投資,遂砸進股市買股票。社論指出,以最近M1B與M2黃金交叉的態勢來看,這些資金以來自海外者居多,所以才會創造大筆的貨幣供給。由於經濟基本面上無實質支撐,此種以資金面硬吹起來的股價上漲,用白話文來説就是一種“泡沫”。外資當然是逐水草而居;只要哪有炒作題材,哪就有熱錢流入。等到題材結束了,外資就撤出而向外另尋水草,將來臺灣就面臨M1B下降、股市下挫、台幣貶值等壓力。我們的重點倒不在於看好或唱衰臺灣股市,而是要指出:在國際資金流動迅速便捷的今天,一味吸引外資流入臺灣,其實絕對不是件好事。

  據臺媒報道,上個星期,臺灣行政主管部門內部又召開了一次有關亞太資産管理中心的協調會,其主要討論案依舊是臺“金管會”所提吸引外資來臺的種種刺激方案。儘管臺“財政部”、“經建會”、“中央銀行”都提出強烈反對,但“金管會”卻還是興衝衝地大力鼓吹。臺“財政部”擔心影響稅收、影響租稅公平,而“中央銀行”顧慮匯率穩定與貨幣政策的中立,“經建會”則指出臺灣根本不缺錢。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正正噹噹的反對理由。

  社論強調,相對之下,“金管會”所主張減免印花稅、營所稅、免列入遺産額計算等等優惠,就像是基於本位主義的無理取鬧,講不出個足以説服人的道理。“金管會主委”自己也承認,這個案子立法通過後究竟會吸引多少外資來臺,“他們並沒有計算”。既然吸資效果未知,其所能創造的經濟效果當然也就只能憑空想像。這麼抽象的法案如果還硬要“在下個會期列為優先法案”,那就是拿公務事物開玩笑了。

  為什麼臺當局高層一直都有將臺灣發展成亞太資産管理中心的迷思呢?我們認為,這迷思背後有兩個觀念盲點,必須要予以點破。其一,馬英九就然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前,臺灣資金每年都以1、2兆新台幣的速度外流。馬英九在草擬施政方針時,亟思以各種優惠辦法吸引外資回流,而這些優惠即為“資産管理中心”的設計背景。但是,自去年第三季起,金融海嘯肆虐,資金即大筆流入臺灣避險。這時候臺灣的錢已經淹腳目,再要盲目吸金,要把臺灣弄成一個“亞太熱錢炒作中心”,那就相當白目了。

  其二,臺灣金融界遊説勢力龐大,歷任與現任金融行政高層,不乏與業界過從甚密者。他們在推動政策時,經常無法辨明大眾利益與業者利益,直將理專業者、證券業者的操作利潤,當成公益。即使是冒著干擾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租稅公平的大不諱,也以為自己義正辭嚴,而經常做出極不恰當的政策意見。

  文章在最後強調説,去年底金融海嘯發展迄今,全世界各金融主管機關都還餘悸猶存,紛紛在尋找對各種金融交易的管制原則與會計揭露原則,迄今還莫衷一是、難獲共識。值此規範不明之際,臺灣的金管當局未能與聞先進金融秩序的討論,健全我們的交易監管,卻只是死抱著事過境遷的“馬蕭政見”,拼命要吸收亞太的熱錢。這樣子硬推一個過時的、秩序規範落後的、後遺症極大的吸引熱錢政策,究竟是為臺灣好、還是為財團好,值得臺灣的金管當局深思。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