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共用經濟考驗兩岸應對政策靈活度

2017年06月29日 11: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共用經濟的市場大浪潮正狂襲全世界,衣、食、住、行隨時有新的共用服務項目推出。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大陸市場大,永遠是共用經濟活動的首選,臺灣也必追上共用市場腳步,為企業及消費者創造價值。面對大浪潮,如何舒緩新消費模式對經濟與社會的衝擊,以取得最佳效果,兩岸都還在尋求最妥適的方式。順勢應對,也提醒政策必須要靈活。

  社論摘編如下:

  共用經濟的市場大浪潮正狂襲全世界,衣、食、住、行隨時有新的共用服務項目推出。大陸市場大,永遠是共用經濟活動的首選,臺灣也必追上共用市場腳步,為企業及消費者創造價值。面對大浪潮,如何舒緩新消費模式對經濟與社會的衝擊,以取得最佳效果,兩岸都還在尋求最妥適的方式。

  共用經濟商業能快速興起,主因在舊模式造成的資源閒置與浪費問題非常嚴重,如一輛私人汽車,高成本購入,維護保養耗費不貲,實際利用率卻非常低,社會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至為可惜。不過,現代新科技已讓“共用”成為可能,讓資源能充分利用、成本多人攤提,因而立刻形成風潮。

  對照兩岸的共用經濟新風潮,熱鬧的程度讓人目瞪口呆。譬如活躍每個人身邊的共用單車,無須花錢買輛單車擺在家裏,9成時間閒置,需要騎時還得打氣、清潔,共用單車隨時以最佳狀況供你租賃,租金怎麼算都比買單車便宜得多。共用單車已改變過往的擁有思維。

  共用單車兩岸形成風潮,從據點借還進一步推進到無樁的隨借隨還(Obike),宣稱是共用經濟的最後一里。隨即共用機車、共用汽車(Zipcar)順勢立足;短期租賃房屋(Airbnb)、線上快遞物流、餐廳介紹人來消費可以抽成的收入也成為共用經濟,項目之多,讓人目不暇給。

  共用經濟大浪潮勢不可免,且衝擊面絕不僅是民眾“擁有權”認知的改變,而擴及社會、産業、城市治理、消費者權益保障等諸多層面,此刻,當局如何定位角色?如何建立共用經濟的管理模式?才能讓社會、國家或者地區都獲得共用經濟之利,而不致有副作用産生。

  前面提到無樁租借的Obike已對兩岸城市治理形成衝擊。杭州把隨地還車影響交通運作的單車暫時集中保管,一處廣場就有2萬輛之多,怎麼處理傷透腦筋;臺北微笑單車掀起無碳運具風潮,除了高檔運動單車,市民大量棄置平價“菜籃車”,也已影響都市觀瞻。

  以上還是市井面的初步影響,日後共用機車、共用汽車發酵,廢棄汽機車該如何處理?如果共用運具也隨借隨還,對環境的衝擊絕對比杭州的2萬輛單車規模更大。至於對産業面的衝擊更影響深遠,據説看好共用單車市場的需求,已有60億美元的訂單在兩岸單車生産大廠競逐,規模之大,影響到整體單車産業。

  執政者的角色該如何拿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談話“我們要給市場發出良好的預期”顯現其樂觀的態度,他還舉微信為例,若當初聽了反對意見就禁了,今天就享受不到微信的便利。

  臺灣因應共用經濟的衝擊,臺當局的角色與大陸可以對照比較。在臺灣,Uber瞬間搶下市場灘頭,計程車小黃業者強力反彈,臺當局優先照顧既得利益,於是做出“依法行事”指令,業者需繳稅、Uber司機應管理,叫車乘客權益要確保,尤其安全保障;在這些原則下,Uber在臺灣打掉重練,命運未卜。

  對照兩岸對共用經濟的應對態度,其實大同小異。臺灣因為民意高漲,臺當局彈性應對空間不大;社會主義思維的“共用”經濟,固然好處很多,但確實挑戰了若干法令,也有規避交易責任歸屬的問題,當然有討論的空間。

  李克強對共用經濟的談話,已經緊抓住浪潮,至少在全球經濟低迷、日子不好過的當下,有其發酵的誘因。大陸雖然幅員廣大、物産豐富,但因應地球匱乏危機,緊縮個人擁有、響應共有,絕對是聰明可行的政策,政府大方向上 “想一想,再規範”,取得應對空間。

  臺灣面對共用經濟,業者“搶灘”不斷,但仍處在新經濟浪潮的初期,其後的挑戰應不可勝數。共用經濟的太多新項目,政府與業者其實處在隨時洽談、磨合的局面,“彈性”很重要。

  東京都廳允許共用經濟短期租賃Airbnb合法化,雖然出發點是考慮2020東京奧運的客人住宿需求,但這順勢應對,也提醒政策必須要靈活。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