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兩岸經貿才是臺灣經濟的“老本”

2017年05月15日 15: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積極推動兩岸經貿、牢牢掌握大陸市場商機,是蔡當局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臺當局領導人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別彆扭扭態度卻反映了不健康的心態。以經濟規模看,新南向市場在可見的未來絕對取代不了大陸市場,兩岸經貿才是臺灣經濟的“老本”,蔡當局一定要努力調整兩岸政策。

  社論摘編如下:

  包括民進黨在內,沒有人可以否定兩岸經貿的重要,民進黨去年能夠勝選是因為人民相信蔡英文有能力維持兩岸現狀,包括經貿關係在內。但民進黨執政1年來,“現狀”不但未能維持,反而往臺灣不利的方向大幅傾斜。正因為兩岸政治僵局無解,領導人明知兩岸經濟關係重要卻施力無方,談起兩岸經貿問題,態度就顯得別彆扭扭。

  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接受美國媒體專訪,重點談“新南向”政策、爭取和外國簽署FTA(自由貿易協議)、提升臺灣經濟多元化。在兩岸經貿部分,林全的講法顯得“心虛”,用白話説就是“無能”。他説,對岸有個很大的市場,臺灣需跟大陸維持比較友善的關係,若反對兩岸加強經貿關係,對自己反而不利。言下之意,他“不反對”兩岸經貿發展,卻沒有積極推動之意。身為“行政院長”知其應為而不為,不是“無能”,什麼才是“無能”?林全無能為力有兩個可能,不是怕違背蔡英文的指導方針,怕被“獨派”戴上“親中”帽子,就是心知肚明大陸不會配合,不便明説。

  蔡英文同一天接受6家東南亞國家及印度的媒體專訪,“遠中”態度很鮮明。她受訪重心放在“新南向”政策和目標的闡釋。蔡英文沒有表達願和“一帶一路”合作的意思,其實臺商有很大的機會,可惜,蔡英文不重視這個機會。

  工商界還記得,蔡英文自去年520上任以來,數度出席年節和大陸臺商的聚會,她的談話從未肯定兩岸經貿及大陸市場的重要,反而著重“推銷”新南向。今年春節聚會,蔡英文邀請臺商共同參與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世紀工程,無論是加入島內的擴大投資方案,或配合“新南向”前進海外,她認為都很可行。蔡英文這次談話雖也呼籲大陸要照顧臺商合法權益,並表示願與大陸進行誠懇的對話和磋商,以體現良性互動、互利雙贏的合作關係;但這段是附帶的場面話,沒有實際作用,會後更無實際作為。

  去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貿易額達1123億美元,佔臺灣整體出口額4成,臺灣享有670億美元順差,是臺灣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臺股上市櫃公司在陸投資事業,去年獲利總額達2869億台幣,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大陸也是這些公司境外獲利最多的地區。如果沒有大陸獲利,臺股指數就不可能上漲,遑論挑戰及站穩萬點大關了。

  積極推動兩岸經貿、牢牢掌握大陸市場商機,是蔡當局不可推卸的責任。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同時,務必同時努力維持兩岸經貿的熱度,否則將得不償失。但臺當局領導人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別彆扭扭態度卻反映了不健康的心態,希望淡化、矮化兩岸經貿,讓資源轉到“新南向”市場,難怪1年來“立法院”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服貿協議”冷淡對待;這也是蔡當局忽視兩岸經貿的表徵。

  以經濟規模看,新南向市場在可見的未來絕對取代不了大陸市場,兩岸經貿才是臺灣經濟的“老本”,臺灣經濟根基在結合全球産業鏈,善用大陸製造利基,生産商品進入歐美市場。近年大陸經濟迅速轉型,一方面自主産業鏈崛起,臺灣漸被替代,另一方面大陸服務業佔比提高,消費市場快速成長,臺灣製造優勢失去依託,但服務業跟不上來。中美經貿談判出現戲劇性進展,大陸大幅開放服務及金融業市場,換言之,美國將不再需要臺灣的仲介,臺灣如不突破,可能將成為全球經貿結構的孤兒。

  蔡當局一定要努力調整兩岸政策,爭取恢復兩岸制度性協商,完成兩岸經貿架構所有談判並簽署協議,同時鼓勵民間企業加強和陸企合作,放寬陸資入臺及在臺經營規範,幫助企業善用大陸資源。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