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臺積電申請大陸設廠看兩岸投資環境

2015年12月08日 09: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8日社論説,臺灣科技業龍頭臺積電昨日宣佈,將申請赴中國大陸南京市設立12吋晶圓廠,初步投資金額30億美元,規劃月産能2萬片,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産16奈米製程。

  臺積電是全球半導體晶圓製造業龍頭,也是臺灣科技業的指標,過去投資重心都在臺灣,去年12月,張忠謀就曾表達過,10年前,臺積電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幾乎是零,但去年已佔臺積電營收的6%,今年預估會達8%,已超過日本,並趕上歐洲客戶,成為貢獻臺積電營收的第三大市場,排行在美國與臺灣之後。因此,當大陸本地客戶明顯增加,若能就近供應服務,當然是臺積電這種晶圓製造服務業考量設廠投資的因素之一。

  但是,中國大陸客戶的比重增加,不必然是臺積電赴大陸投資的主因。過去臺積電有很長的時間,主要客戶都集中在歐美,但生産線幾乎還是全放在臺灣,如今必須到大陸投資,至少背後有一拉一推的兩大意義,第一是大陸産業政策的“拉力”,讓大陸半導體産業鏈已經成形。第二是臺灣投資環境惡化,已成為一股“推力”,讓企業不得不採取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

  首先,中國大陸政府近來已把半導體視為國家重點發展産業,不僅通過大基金收購海內外重量級企業,國際大廠也紛紛將資源投入中國大陸,讓大陸半導體供應鏈愈來愈成熟。更重要的是,大陸政府通過許多政策與命令,希望企業採購本地生産的半導體晶片,以此推動進口替代策略,這些作法都讓眾多國際半導體巨擘,有不得不將技術與訂單移至中國大陸的壓力。

  另一方面,則是臺灣自身的問題,尤其是投資環境長期無法改善的情況。11月底,馬英九赴臺積電中科廠參訪時,張忠謀董事長就當面提出,限電與環保是臺灣投資環境的兩大隱憂,其中因為供電吃緊,預估2017年臺灣就可能面臨限電危機,這對半導體業的衝擊非常巨大;此外,臺積電籌建中科15廠時,在環評過程中曾出現波折,雖然後來通過環評,但至今仍面臨環保團體的抗議。

  張忠謀提出的這兩大隱憂,不僅是半導體業面臨的問題,也是臺灣目前許多重大投資案的共同疑慮。而且,臺灣投資環境惡化的問題,也不只電力與環保兩項,事實上從行政效率不彰、法令落後、勞動力不足、政治挂帥及重大政策經常轉彎等,也都讓本地或外商企業詬病已久,這些因素長期存在又無法解決,也讓過去幾年外資投資金額大幅縮減,這是産業難以突破困境的重大因素。

  因此,臺積電赴大陸投資12吋廠,可視為是企業家展現佈局全球的雄心壯志,臺當局當然不必要以“企業出走中國大陸”來看待,更應該從檢討臺灣自己的投資環境做起,加速提出改善對策,否則就難保未來不會有企業家真的是因為被逼而出走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臺積電除了投資12吋廠外,還要在南京成立設計服務中心,建立在中國大陸的生態系統。晶圓製造服務與客戶形成一個設計服務的生態體系,這是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過去臺灣産業發展最重要的優勢,因此,當未來半導體投資重心逐步移往大陸後,大陸成長及進步的速度一定會加快,臺灣更需要嚴肅面對及思考,未來要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恐怕也是臺積電投資中國大陸12吋廠後,留給大家最大的考驗。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