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鴻夏戀”對臺灣的啟示

2016年03月03日 08:2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鴻海與夏普談了4年的婚事離洞房只有一步之遙。這項臺灣史上最大的單筆對外投資案,雖因“或有負債”而仍在磋商,但離修成正果應該不遠了。“鴻夏戀”引人關注,首先因為它是稀罕物。這些年,臺企的國際並購腳步甚至遠遜於陸企,少了國際視野、外來刺激,以致産業升級“轉骨”不順。

  據1月公佈的臺灣出口數據,毫無懸念地邁向第12個月負成長。出口衰退,經濟成長不佳,每年都上演GDP保衛戰,臺灣內部早有許多檢討聲浪。臺灣出口為什麼不好?産業為何失去競爭力?有人歸咎為投資長期不振,也有人批評是因為過去兩岸關係不佳。總歸來看,臺灣陷入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點式檢討,缺少了全面、通盤性的醫治,也就無法藥到病除。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鴻夏戀”的特色。第一,鴻海注資夏普約43億美元,為臺灣史上最大的海外投資案。第二,夏普的優勢在面板技術,既補足了鴻海代工環節中的重要零組件,又可以利用面板技術與更多不同産業策略聯盟,無異形同買下了戰略資産。第三,夏普還有許多優勢領域,例如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白色家電以及智慧財産權等,都有機會在入主後,幫助鴻海創造契機,跨入更多元的産業鏈。

  臺灣經濟不好,或許與臺灣缺乏狼性,缺乏策略性的大型國際並購案有關。鴻海敢冒風險,和一個在規模、技術都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企業聯姻。兩家企業的體量雖不至於是蛇吞象,至少是代工廠向百年品牌大廠“高攀”。若能成功,得到的就是自身核心技術向上跳一個位階的轉型,鴻海極有機會從代工王國一躍成為品牌帝國。

  這不由讓人聯想到,最近各界在討論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所謂“崛起”不也是大陸趁著金融海嘯之後國際情勢不明朗時危險入市,買了許多物美價廉的公司,有策略性地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嗎?

  長期以來,臺灣的對外投資案,都是赴海外找一個工資便宜、土地便宜、原料便宜的地點,近乎是逐水草而居,哪邊便宜哪邊去,終究無法跳脫大量低價生産製造的思維。臺灣多年前明基並購德國西門子一役,就是以製造業的思維,並購一個品牌商,最終投資案宣佈失敗,還差點拖垮母公司。此後,臺灣在“走出去”一途上就顯得格外謹小慎微,甚少利用國際並購來壯大自己。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費時4年,花了43億美元來告訴大家,或可把目光放遠一點,運用一下國際並購工具。與其只關心對內投資,抨擊資金外流,不妨變變思維,琢磨琢磨從海外買技術、買經驗,如此,臺灣産業“轉骨”才有希望。(靄琳 作者係臺灣資深媒體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