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上週五公佈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原本提出的第三季“保1”卻變成“負1”,創下島內6年來經濟增長新低。為緩解臺灣經濟負增長,“行政院長”毛治國當天就端出“消費提振措施”,投入40.8億元(新台幣、下同)、祭出八大優惠補助措施,希望借此刺激島內消費,提振民眾信心。
全年“保1”已經無望
今年第三季度臺灣經濟增長率(GDP)為-1.01%,較8月預測值0.1%減少1.11個百分點,為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首度出現單季負增長。
臺主計總處8月14日公佈的經濟預測,對今年臺灣各季度GDP增長率預測值分別為3.84%、0.52%、0.1%和1.9%,對全年的預測值下修至1.56%。
針對本次公佈數據較預測值減少,主計總處分析認為,主因是全球景氣降溫力道大,同時,臺灣出口與民間消費增長幅度低於預期。臺灣經濟目前的情況是“外需依舊冷、內需也降溫”。除了出口持續衰退,民間消費也首度轉冷。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10月30日表示,對今年臺灣全年的經濟增長不樂觀,有可能是負增長。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則認為,全年“保1”的目標有問題,整年度都不樂觀,但第四季度可能會好一點,外界不必對未來太悲觀,臺灣人一向很有彈性,反應很快。而臺灣“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則較為樂觀,他認為,第三季度臺灣經濟增長率應該已進入谷底,待前兩季負面因素排除,對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開始反轉有信心。
民眾消費 當局貼錢
臺“行政院”宣佈,從11月7日至明年2月29日,在節能省水、數位生活、網購促銷和全民旅遊島4個方面推出8項優惠措施,如民眾只要購買節能家電,就可享受當局2000元補助;2G手機換購4G手機,每個手機號補助2000元;島內旅遊住宿最高折抵1000元、主題遊樂園門票買一送一……
在臺“行政院”推出消費提振措施後,許多相關産業的業者,都在研擬加碼優惠措施,以迎接這些“小確幸”商機。而當毛治國被追問對全年經濟成長率“保1”有無信心時?他並未明確保證,他説,GDP增長率與國際景氣有聯動關係,消費提振措施是“短期”穩住內需,臺灣經濟要想根本好轉,還得靠産業轉型升級。
臺“國發會”主委杜紫軍解釋説,當局投入的逾40億元經費,並不會增加債務,其主要來自特種基金、第二預備金等,希望能拉動GDP增加154億元即0.1個百分點。他説將密切監測提振措施的執行效果與經濟情況,若有必要,不排除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振興方案。
“你願意花1.8萬元去買一台節能冰箱嗎?”當局優惠政策剛一推出,就成了當天最熱門話題。有人認為,冰箱好好的何必多買一台;也有人説,家裏剛好要換家電,補助來得正是時候。當日的一項民調顯示,八成四的民眾不會因當局補助2000元就去買家電。
2009年,臺當局為刺激民間消費,發放了800多億元的消費券,但這次不發消費券,而是針對八大項目的消費補助,就是説民眾要享受到補助,必須自掏腰包才行。
“短期措施”能否奏效?
《聯合報》11月1日發表《胡亂補貼救不了經濟,更救不了選情》的社論指出,“行政院”最近推出各種刺激、獎勵、補貼方案,為失守的“保1”目標不斷下猛藥,今天3支箭、明天5張大補帖、後天再來7顆還魂丹,經濟態勢卻看不到什麼起色。久而久之,媒體與民眾都無感,推出再多的提振民間消費方案,其實未脫僵固思維,臺上財經首長的觀念與心態值得檢討,拙劣的方案當然也難以收效。
臺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説,消費提振措施“沒什麼用”,應該擴大公共建設,想辦法增加內需動能。而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消費提振措施“只是暖暖手而已,不可能持久”。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中心主任吳大任對此表示,從近來消費者信心指數看,消費信心還處於高檔,當局著手刺激消費,實在有點浪費子彈。長遠之計應考慮如何提升島內投資環境,包括擴大公共建設、促進廠商加碼投資。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目前景氣低迷,當局的所有政策都是為了經濟。其話音未落,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嗆聲説,(消費提振措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並且有政策買票嫌疑。
藍綠“立委”對此也不買賬。民進黨“立委”蔡煌瑯説,這種短期措施“會錯診、投錯藥”,馬當局2009年發放800多億元消費券,GDP只成長了0.28%,顯見炒短線撒錢,無助於經濟成長,而是為政策買票。國民黨“立委”廖國棟則説,當局這時推出(消費提振措施)非為選舉,而是為讓經濟不那麼難看,但政策推出確實有些倉促。
實際上,臺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提振經濟光靠拉內需實在有點頭疼醫腳。2014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逆差達1057.7億美元,幾乎佔到GDP的25%,兩岸經貿才是近年臺灣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而同樣是2014年,對臺灣服務業大有裨益的兩岸服貿協議卻因島內政治紛爭被擱置於“立法院”,兩岸貨貿協議也隨之延宕。反觀臺灣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卻一直積極搶進大陸市場,中韓自貿協定有望於今年底生效。臺灣本有先發優勢,卻起個大早趕了晚集。有評論認為,臺當局繞開兩岸經貿的救經濟,恐怕只能是揚湯止沸。(記者 王連偉 孫立極)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