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香港零售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5年10月20日 08:1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香港不僅有“購物天堂”的美譽,當地的商鋪租金也以“天價”聞名。銅鑼灣羅素街曾連續幾年成為全球最貴零售地段,遠超美國紐約第五大道及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但這一排名恐怕不久後將會改變。隨著今年香港整體零售行業特別是奢侈品銷售額大幅下滑,商鋪租金也出現拐點。

  租金調整持續一兩年

  媒體近日在銅鑼灣發現,某著名連鎖珠寶品牌店舖門可羅雀,空蕩蕩的店內只有員工聊天的聲音。旁邊的另一家店舖,由於租約到期已經拉上鐵閘。銅鑼灣一家瑞士手錶商——積家店舖,如今已成為本地的折扣化粧品店。位於香港中環最繁華地區的寇馳旗艦店也在9月易主,提前兩年退租,取而代之的是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報道稱,阿迪此次拿下這家店舖的租金僅為此前的六成。

  資深人士稱,香港零售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高檔珠寶鐘錶以及高檔消費品,而這類店舖的跌幅也是最嚴重的。隨著零售業銷量持續下跌,今年香港整體的租金跌幅將達到15%至20%,而一些地段比較好的地方跌幅會更大,比如銅鑼灣的跌幅可能超過40%。香港租金目前基本已回落到2011年至2012年的水準。

  零售不旺,商鋪的租金必然受到影響。有業界人士表示,香港商鋪租金的調整將持續至少1至2年。

  客流量和購物欲雙降

  特區政府統計處的報告顯示,2015年前8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下跌2.2%。香港旅遊業僱員總會總幹事林志挺表示,已經過去的內地“十一”黃金周,用零售業商家的話講,就是“水凈鵝飛”,非常冷清,一方面客流下降,另一方面遊客購物的意願大幅下降。

  “零售寒冬”一詞不斷成為香港媒體、業界人士甚至政府官員的常用詞,仿佛香港零售業重回2003年“非典”時的困境。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部分原因是赴港旅遊放緩,近期股票市場大幅波動也可能削弱消費願望。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陳淑玲表示,現在零售市道比“非典”期間差很多,香港內部出現了一系列不友好事件,影響內地遊客來港;加上匯率因素,外國零售品牌直接在內地開店,週邊經濟也不好。

  “絕不可否認零售業出了大問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近日在《晴報》專欄撰文指出,“今年1月到7月的零售總值是2831.5億元(港幣,下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零售貨品的總數量反而上升1.7%,這反映出問題的所在:賣出的商品多了,但收到的錢卻減少,等於就算用了減價促銷的手段,也幫不了營業額。”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