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經濟優勢很快變為明日黃花?

2015年09月06日 10: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探討臺灣經濟發展前景,社評圍繞臺灣經濟優勢展開話題,企業界普遍認為臺灣很多經濟優勢已剩不到5年,社評認為更可怕的是,臺灣的民主幾乎已經被民粹左右,正當舉世各國都積極想要在大陸“分一杯羹”之際,唯獨臺灣對大陸資金與人才引進諸多限制。社評直言,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下,臺灣經濟優勢自然越來越少,“只剩5年”恐怕還是高估,一旦明年政黨輪替,或許一、兩年之內就化為烏有!

  社評摘編如下:

  臺灣經濟還有幾年優勢?幾家跨國企業在臺負責人最近紛紛提出看法。各人觀點或許略有不同,但對臺灣競爭優勢滅失的憂慮則完成一樣。

  臺灣最知名的理律法律事務所,日前舉行50週年系列研討會,討論臺灣的自由化及全球化發展。在座的臺灣杜邦總裁黃坤煌指出,臺灣的優勢在於人才與既有的産業聚落與技術,但優勢只剩5年。他強調,臺灣既沒有大陸的市場優勢,也沒有新加坡的租稅與政府效率,要爭取成為外商區域營運中心,“時間點已過,機會等於零”。

  美國商會執行長、福特六和總裁范炘則表示,中國大陸實力明顯成長,臺灣很多産業的“機會之窗已經關了”,很多優勢已剩不到5年。

  這些看法在企業早就已是“常識”,不足為奇。從近年僑外投資不斷減少,臺灣在吸引外人直接投資方面,在世界幾乎墊底,就可以充分證明。問題究竟出在那裏?應該要如何解決?當然必須痛切檢討。

  事實上,許多外商近年來經常抱怨:

  ——臺灣官僚體系效率低,當局以管制監控、防弊心態看待産業發展,公務人員保護心態很重。

  ——法令複雜、程式繁瑣,土地取得困難。

  ——政治挂帥,經濟碰到政治往往轉彎,當局強調開放,在野黨卻結合利益團體拼命阻撓,當局不是被迫妥協就是擱置。

  説穿了,臺灣從臺當局到民間,都知道自由化與國際化的重要,但只要事關本身的立場或利益,就會反對開放,希望保護自己。

  舉例來説,當局不斷強調要爭取外資,但對協助外商解決問題卻並不積極,無論法令鬆綁或是程式簡化,都是説得多,做得少;像是美國商會每年提出的白皮書,許多建議都是一提再提許多年,但相關部門始終不動如山;基層公務人員也多半抱著“防弊重於興利”的心態,不肯主動積極為外商解套,以免被戴上“圖利他人”或是“賣臺”的大帽子。

  業界亦復如此,除了少數有眼光、有魄力、有決心的業者之外,許多業者都是對有助於降低自己成本的項目,就希望開放,對於會影響自己利益的項目,就要求保護;一旦利益可能受損,中小企業找民代關説,大企業就策動在野黨出面杯葛,使當局所有開放政策都很難落實。在保護主義氛圍越來越濃的狀況下,臺灣的貿易障礙當然也就越來越多,外人投資隨之越來越少。

  尤其可怕的是,臺灣的民主幾乎已經被民粹左右,在野黨“逢中必反”,媒體和名嘴的推波助瀾,使得任何想要與中國大陸加強合作或互動的政策作為,都會被批評為“賣臺”。問題是,中國大陸目前非但是“世界的工廠”,也已變成“世界的市場”,正當舉世各國都積極想要“分一杯羹”之際,唯獨臺灣,對大陸資金與人才引進諸多限制,甚至連帶有“讓利”性質的服貿協議都不能生效執行。試想,臺灣豈不是把僅有的優勢拱手讓人嗎?

  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下,臺灣經濟優勢自然越來越少,“只剩5年”恐怕還是高估,一旦明年政黨輪替,或許一、兩年之內就化為烏有!

  不客氣的説,時間早已不站在臺灣這邊,如果臺灣不能與大陸維持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並在短期內加速産業結構調整,全面修正不合時宜的法令,並提高效率,改善投資環境,那麼臺灣的經濟優勢很快就會變為明日黃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