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阻止晶圓廠登陸 臺業界喪失最佳時機

2015年08月27日 10: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近日宣佈將開放12吋晶圓廠以獨資方式登陸,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直言,恐怕已是錯失先機。評論認為,兩岸經貿交流密切,大陸市場廣闊,是臺灣業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市場。然而島內民進黨政客不樂見兩岸關係因經貿交流而日益密切,遂千方百計阻撓兩岸深化經貿關係,導致臺灣業界進退失據,錯失了佈局大陸市場的最佳機會。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最近宣佈,大陸半導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大陸亟欲扶植本土半導體産業,為求在大陸市場佔據穩固市場位置,將有條件允許臺廠以獨資方式到大陸投資開設12吋晶圓廠。臺灣遲至今日才放行12吋晶圓廠以獨資方式登陸,恐怕已錯失了“喝頭啖湯”的先機。早在2007年起全球大廠就開始積極佈局大陸半導體産業,如Intel、Samsung、SK Hynix等大廠在當地設立12吋晶圓廠,Qualcomm與大陸業者策略聯盟,與中芯合作28奈米製程,甚至與中芯、華為、Imec成立合資公司,研發14奈米技術。不過,由此也看出,兩岸經貿交流密切,大陸市場廣闊,是臺灣業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市場。

  晶圓是指硅半導體積體電路製作所用的硅晶片,由於其形狀為圓形,故稱為晶圓。它由美國人研發,再交由臺灣電子廠商加工生産,是半導體産業中的一項技術。8寸晶圓即直徑8吋的硅片,而晶圓的尺寸可以決定它裁切出來的晶片數量,因此8吋的晶圓可以切出數百顆晶片。至於12寸晶圓,則可以切出更多的成品。

  半導體産業一直被視為臺灣經濟的命脈,尤其晶圓代工領域更是臺灣廠商的天下,所以對於是否開放晶圓廠登陸,一直備受爭議。由於民進黨人士強烈反對,多年來臺當局始終以保守態度處理相關問題:2002年臺灣解除8吋晶圓廠登陸的限制,2009年僅允許以並購或參股的方式投資12吋晶圓廠,但均附帶嚴格的限制條件。當年美國矽谷界把此當成笑話,指臺灣把已經成為普遍技術的8吋、0.25微米的晶圓當作寶貝,全島上下為之爭吵、還要立法限制,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臺當局“不可思議”的思維延續至今。它因擔心12吋晶圓製程技術外泄,對有意登陸開拓市場的臺灣晶圓廠設下重重限制。但就在臺灣“放棄”大陸市場的同時,韓國、美國等知名電子通訊業者紛紛搶灘登陸。臺灣晶圓廠的客戶Qualcomm、Broadcom、Marvell等,在大陸內需市場之吸引力下,亦已積極投入大陸市場。此外,大陸晶圓巨頭中芯國際在政府大力扶植之下,與臺灣業者之間的技術差距逐漸縮短,並積極透過策略聯盟、合資等方式,提高技術。據悉,島內晶圓大廠除臺積電和聯電的製程仍領先中芯國際,其他晶圓代工者已無技術優勢。

  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俗話説“近水樓臺先得月”,臺灣業界本應佔有開拓大陸市場的先機,但島內民進黨政客不樂見兩岸關係因經貿交流而日益密切,遂千方百計阻撓兩岸深化經貿關係:阻止晶圓廠登陸、反對兩岸簽署ECFA及服貿協議,導致臺灣業界進退失據,錯失了佈局大陸市場的最佳機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