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經濟不景氣 竟怪“紅色供應鏈”?

2015年07月28日 08:1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今年6月,臺灣出口大幅衰退13.9%,出現自2月以來的5連跌。7月中旬,“中華經濟研究院”將201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下修到3.04%,比前次預測低了0.52%,有學者直言連“保3”都成問題。

  一片悲觀聲中,有人怪馬當局推展兩岸經貿關係,使得臺灣廠商帶技術到大陸設廠,助長大陸 “紅色供應鏈”崛起,反過來成為臺灣最大競爭對手。更有甚者,將整個臺灣經濟的不景氣歸咎於“紅色産業鏈”,説隨著大陸高調宣示扶持重點科技業,臺灣科技業面臨的“‘紅色供應鏈’殺戮期”才開始,且將持續好幾年。一時間,“紅色供應鏈”一詞頻現報端。

  何謂“紅色供應鏈”?

  臺媒所説的“紅色供應鏈”是指大陸把原來需要進口的中間産品轉為自己生産,將整個供應鏈建立在大陸,並要求外商30%的零件國産化。這個提法最早見於2013年10月臺灣出版的《天下雜誌》,説向來以完整電子産業行走天下的臺灣,正在被崛起的大陸本土廠商卡位、取代。最近HTC出貨驟減導致臺股宏達電幾度跌停,加上臺灣經濟增長率衰減,這個話題再度熱炒。

  國務院今年5月8日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指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要在整合電路、通信設備、航空航太裝備等10大重點領域提高自有技術能力,2025年成為製造業強國。

  一個明顯是全局性的指導意見,卻被臺灣某些人曲解了,認為“當中國傾國家資本的力量發展‘紅色供應鏈’,並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時,我們必須警覺到這些政策都是正面對著臺灣而來”。

  我們採訪了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他説,這種將原來進口的初級産品改為自己生産,由産業鏈下游向中上游發展,由基礎工業向高精尖産業發展的“進口替代”是一個進程,臺灣在上世紀60年代(食品、紡織品)和80年代(石化和鋼鐵)已經歷過。大陸産業用20年時間走過了臺灣幾十年走過的路,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鋼鐵、石化方面的進口替代,只是沒有引起民眾的關注,如今危及到資訊産業特別是面板出口這一台灣經濟的生命線,才被媒體接連炒作。

  有大陸網友認為,這一説法是把“紅色供應鏈”當作臺灣經濟衰減的替罪羊,“臺灣媒體想把大陸渲染成對商業不友好的地區”,不過是“大陸威脅論”的另一個版本而已。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